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时间:2022-07-03 04:03:37

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摘要:奶牛布鲁氏菌病是由牛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可引起妊娠母牛流产、公牛炎和附睾炎等。综述了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并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奶牛;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2.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45-0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名奶牛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和波浪热,奶牛布病是由牛种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菌可侵害奶牛生殖、神经和骨骼系统,以母牛不孕、流产、早产、胎衣不下和产奶量下降,公牛炎、附睾炎关节炎和身体消瘦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人感染后,呈典型的波浪热症状,难以根除。该病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四季发病,以春冬季节发病较多。近年来,布病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势头。

1 病原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9个种),细胞内寄生,兼性需氧,最适温度36~37 ℃,最适pH 6.6~7.4。菌体长0.6~7.5 μm,宽0.5~0.7 μm,初次分离时呈球形、球杆形和卵圆形,传代培养后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毒力菌株有菲薄的荚膜。菌落边缘完整,分平滑型和粗糙型,直径0.5~l.0 mm。光滑型菌落发射光下呈黄白色,反射光下呈蓝灰色;粗糙型菌落反射光下呈暗白色或者黄色。菌体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较强,在乳品和牛肉制品中可存活2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120 d,在水中可存活21 d,在土壤中可存活20~120 d。细菌对热、常用消毒药和紫外线等都敏感,60 ℃湿热条件(15~30 min)、70 ℃湿热条件(5 min)、0.1%升汞液(3 min)、1%来苏尔(15 min)、5%石灰水(15 min)、2%福尔马林溶液(15 min)和紫外线照射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生鲜乳中的布鲁氏菌,经巴氏消毒后也能被很快杀死。

细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对链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在正常光照下,菌体生长迅速,但在蓝光下,菌体的生长速度可下降90%多。

2 流行特点

布病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170个有疫情发生。在我国,当前28个省市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约3.5亿人受该病的威胁。2011年我国布病发病人数为38 151人,为历年新高。

布病可四季发病,以春冬季节发病较多,奶牛产仔季节发病也较多。

2.1 易感性

布鲁氏菌对牛、马和人都有很强的致病性。母牛比公牛更具易感性,不同年龄的牛易感性也不同。初产母牛易感性最强,且流产率较高;成年母牛特别是处于妊娠期时易感性较强,老龄母牛和犊牛易感性较弱。犊牛感染后,因其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不表现发病。母牛随着胎次的增加,易感性会逐渐降低。

2.2 传染源

患病和感染奶牛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可以广泛散布于奶牛的排泄物(如粪便等)、分泌物(如流涎等)、流产物(如胎儿等)、乳汁和公牛等。布鲁氏菌在不同的易感动物之间有转移的现象,该菌可转移给羊和猪等,也可以感染人,但一般不发生人与人间的水平传播。

2.3 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的侵袭能力很强,可以穿过完整的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皮肤黏膜、眼结膜等感染奶牛,也可以经由吸血性昆虫叮咬传播。奶牛场兽医、饲养员、乳品加工人员、牛屠宰加工人员、皮毛加工人员、实验室操作人员等跟传染源接触密切的职业人员易患此病,饮用未消毒的生奶也可感染。

3 临床症状

布病的潜伏期较长,14~180 d不等,多为隐性感染。患病奶牛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牛流产、不孕、炎、关节炎、产奶量和奶品质下降等,公牛炎、附睾炎、活率和活力降低、身体消瘦、关节炎等。母牛流产多发生于妊娠5~8个月,流产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低下、充血肿胀、阴道黏膜潮红、阴门有黄红色或灰褐色黏液流出、肿胀等,流产1~2次后,可正常分娩。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且全身水肿,胎衣不完整,子叶破碎。人患病后,呈典型的波浪热症状,可致不孕不育,难以根除。

4 病理变化

病原进入机体后,寄生于网状淋巴组织,可对奶牛生殖、神经和骨骼系统造成严重损害[1]。病牛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脾等实质器官水肿和肉芽肿,关节炎性肿大。妊娠母牛可见胎盘绒毛膜炎症、坏死,绒毛间有灰色或黄色无味胶样渗出物。胎膜水肿肥厚、胶样浸润、表面有纤维素和脓汁。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肺常有支气管炎。流产病牛多继发子宫炎,若子宫炎持续数月以上,将出现子宫体增大,内膜增厚,呈污红色,其中可见弥漫性红色斑纹。肥厚的黏膜构成波纹状皱褶,有时可见局灶性坏死和溃疡。输卵管肿大,卵巢发炎,组织硬化,有时形成卵巢囊肿。乳腺病变常表现为间质性乳腺炎,严重的可续发乳腺萎缩和硬化。公牛布病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炎、附睾炎、精囊出血或坏死。明显肿大,被膜与外层浆膜粘连,切面见坏死病灶与化脓灶。

5 诊断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对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际上也是P3条件下的人畜共患病原。该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时不易诊断。临床症状明显时,可根据流行病学做出初步诊断,但最终的确诊还需要做病原诊断和血清学实验。

5.1 病原诊断

病料可取自于母牛的阴道分泌物、流产胎盘子叶、流产胎儿组织、胃内容物和公牛等。细菌培养后,可根据菌落的大小、形态和色泽等,筛选出疑似布鲁氏菌菌落。随后用革兰氏染色法或Stamps 染色法染色[2],根据布鲁氏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出布鲁氏菌。随后再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包括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和菌落凝集试验等。因布病病原诊断需要P3实验室条件,危险性较高,在实际布病普查中不易推广。

5.2 血清学检查

目前,用于布鲁氏菌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乳环试验(MR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偏振分析法(FPA)、巢式PCR(nested-PCR)等,但至今没有一种方法兼具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操作方法的简便、快速、廉价等优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建议根据自身条件,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先用一种便捷的方法初筛,随后再用另一种灵敏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方法进行确诊。但,常规血清学检查不易区分免疫牛和感染牛。

5.2.1 RBPT/SAT/CFT RBPT和SAT 均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而CFT操作相对复杂,参与成分也较多,结论也具有一定主观性,但是准确性较高。RBPT是OIE指定的国际贸易中布鲁氏菌的初筛试验,适用于大量样本的筛查;CFT是OIE指定的国际贸易布鲁氏菌诊断的确诊试验。RBPT和SAT单独使用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尤其是SAT,OIE 已于2000年宣布不主张将其用于国际贸易检测。

5.2.2 ELISA ELISA 包括间接ELISA(I- ELISA)和竞争ELISA(C- ELISA),两者均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确切等优点,但后者的诊断特异性比前者更高,因此更适用于布病的确诊;前者更适于对布病的普查。国内有实验证明I-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5.92%和98.65%[3]。国际上,ELISA已被OIE列为奶牛布病诊断的指定方法,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5.2.3 FPA FPA是常规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重要替代方法,原理是通过溶液中受检粒子旋转速率的变化来判定荧光标记抗原分子是否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适用的抗原分子大小最好在20kD。实验证明,FPA用于牛布病检测的特异性为99.6%,敏感性为98.0%[4],检测结果是可靠的。国际上,FPA已被OIE列为奶牛布病诊断的指定方法,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5.2.4 MRT MRT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特点,易于布病田间泌乳奶牛布病的筛选试验。但大量样本检测时,该方法的敏感性较低,检测结果不够可靠。疫苗免疫4个月以内的牛和有异常乳的牛(患有炎或其他疾病),检测结果可出现假阳性。对奶牛初乳检测,也产生假阳性。

5.2.5 Nested-PCR 通过对布鲁氏菌保守基因片段2对引物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控制,Nested-PCR检测方法消除了病料污染或奶牛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的检测结果呈假阳性的情况[5]。该方法适用于布鲁氏菌的实验室分子检侧诊断。

6 防控措施

6.1 接种疫苗免疫

免疫前要彻底清群,将感染牛和布鲁氏菌携带牛全部清除出牛群,免疫密度100%,并且要保持免疫的连续性,不能间断。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畜用布病疫苗都是传统的光滑型菌株的减毒苗,如S19苗、Rev.1苗、S2苗等,其免疫保护效果已获得临床验证,具有造价低廉、免疫保护时间长、免疫保护效率高等优点。但是,这些减毒疫苗的残留毒力会引起妊娠奶牛流产,因此,这些弱毒苗不能免疫妊娠母牛和产奶母牛。弱毒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持续免疫应答还会对以后的布病血清学普查产生干扰,但粗糙型菌株弱毒苗却不干扰布鲁氏菌临床检测。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制的RB51活菌苗(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2308在含利福平的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却成功克服了这一缺点,已获得美国政府批准正式使用[6],在应用中可替代S19号苗。其他新型疫苗,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等都没有达到常规疫苗等保护效果。人用弱毒苗有BA219和104M,均具有毒力返强的特点,只用于高危人群,一般不建议使用。

6.2 综合防控

奶牛免疫接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布病防控中应采取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免疫、监测、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7-10]。

6.2.1 检疫检测 奶牛养殖场区要做好布病的定期检测,每年至少1次。各牛舍混装奶每年要至少随机抽检3次。一经发现感染者,应立即捕杀,并按正确的方法做好焚烧、深埋和消毒处理,对可疑奶牛,应立即离场隔离,并做好卫生消毒。

6.2.2 自繁自养 奶牛养殖场区应该做到“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地调牛或购牛。需要购牛时,应选择非疫区牛源,并且要求有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奶牛买进后要先隔离30天,随后“两检一免”,即做2次布病检疫(间隔30 d),随后再疫苗免疫,15 d月以后方可入群。

6.2.3 犊牛培养 实施人工授精,选用要检疫合格,所用器械要严格消毒。犊牛出生后用3%~5%来苏儿溶液全身消毒,并立即隔离。犊牛喂初乳5~10天,随后用健康牛乳饲喂(可巴氏消毒)。犊牛舍环境应经常消毒,并做好人员、工具器械进出场的消毒工作。犊牛20日龄、5月龄和9月龄时要各进行一次布病检测,3次结果全是阴性者方可进入犊牛群。

6.2.4 环境消毒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场区、牛舍入口设消毒池(可内置3~5%来苏尔溶液或20%石灰乳等,10 d更换一次),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一次,饲养、挤奶等设备也要定期消毒。对布病流产奶牛的胎儿、流产物等要做焚烧或深埋等处理,还要做好场区鼠、蚊、蝇等的扑杀工作。

疫情检出后,对病牛、可疑牛的牛床、食槽等每天要进行一次消毒,粪便等排泄物要单独收集并做无害化处理。牛舍、饲养工具每天都要进行消毒,直至病牛、可疑牛无害化处理完毕。运动场地要彻底清污,并连续消毒3~5 d。牛场金属设备用火烧、熏蒸等方式消毒;饲槽、牛栏、地面、粪尿沟、车辆、分娩室等用2%烧碱、5%来苏儿或氯制剂等消毒;运动场彻底清扫,随后用20%石灰乳消毒;牛舍的饲料、垫料采取深埋发酵或焚烧处理;粪便采取堆积后密封发酵或深埋处理。

6.2.5 饲养管理 对奶牛群要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草饲料安全,适时调整饲料配方,以增强奶牛体质,提高奶牛自身的抗病能力。可饲喂微生物制剂,以抑制奶牛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提高奶牛机体的免疫力。

6.2.6 人员防护 布病是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场区的兽医、饲养员、配种员和修蹄员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防护制度,尤其在产犊季节。与感染牛接触的人员,应穿好防护服装,并做好消毒工作。以上人员每年都要进行1次布病检查,对检出的感染人员,要坚决调离原工作岗位,消除布病传染源。

参考文献:

[1] ALEIXO M J, FERRIRA M L, ANTUNES F. Brucellosis [J]. Acta Med Port, 1999, 12(12):323-330.

[2] 李彦伟.OIE标准布鲁氏菌ELISA和PCR检测方法在奶牛奶样中的应用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1.

[3] 刘晓民,杨 华,高明春,等. 3种奶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的贝叶斯评估[J]. 畜牧兽医学报,2010,41(4):449-453.

[4] 王玉玲,李丙文,刘红梅.牛布鲁菌病荧光偏振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J]. 中国兽医杂志,2012,48(11):25-26.

[5] 曹小安,邱昌庆,周继章,等. Nested-PCR试剂盒检测牛中的布鲁氏菌DNA[J]. 中国共患病学报,2008,24(2):137-139.

[6] 毛开荣. 动物布氏菌病的诊断[J]. 兽医导刊. 2011(9):50-52.

[7] 邱昌庆. 预防控制、阻断对奶牛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家畜布鲁氏菌病防制续谈二[J].中国动物保健,2008(112):93-97.

[8] 张连兴. 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 今日畜牧兽医,2010(增):234-236.

[9] 吴 艳,权亚玮.奶牛场防控布鲁氏菌病存在问题和净化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5):120-121.

[10] 巴 英.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37-338.

上一篇:SPSS应用于宏观经济指标 下一篇:浅谈编制环境报告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