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7-03 03:12:49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化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

前言

当前,城镇是各类生态问题的高发地和矛盾的交织点,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如何在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中国城市发展的生态跃迁,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要求必须做到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

一、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我国超过 50%的人口常住城镇,可见,城镇是人类聚居繁衍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城镇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空间和载体。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优化城镇布局、 提高城镇化土地、 能源利用率、提高人口素质,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推行,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 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保障支撑。

(二)生态文明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正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于城镇化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使人们安居乐业并更加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城镇化建设的事业中,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城镇的迅速高密度集中,加之城市建设中没有处理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用地被不断抢占,建筑用地盲目扩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建筑用地不断扩大。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不断征用农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同时,由于监管乏力,也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致使土地和各种资源被大量浪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环境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镇企业不断由分散逐步集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由于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三)人口的转移和集聚对生态系统造成压力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和人口在城市不断集中与集聚,对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于对这些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不当和不及时,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还在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量生活垃圾堆集,形成垃圾围城之势。这既污染了环境,也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势必会造成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以及加剧生态系统失衡。

二、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与生态文明同步,是各级政府必须要统筹好的重大问题。为此,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在各项建设规划和部署上既要考虑长远,又要从现实出发。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应是:

(一)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生态城市

生态城镇化是一种无污染、环境好、消耗低、有绿色的城镇化模式。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政府规划要有前瞻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同时,必须坚持生态立市,做到环保优先,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生态生产力反对工业文明的资源侵略和生态殖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首先,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走环境友好型道路。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三)实施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城镇建设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应急防控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镇低碳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保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从而减轻城镇生态环境压力。 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 减少大中城镇的人口增长规模。 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城镇生态环境内在承载力。 总理强调,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控制城镇化规模,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的户籍、医疗、教育等改革, 减轻因城镇的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冲击。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城市意识,走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最终构筑起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继学, 杨磊. 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4(6):152-154.

[2] 张涛,陈军,陈水仙.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冲突及协调[J]. 鄱阳湖学刊, 2013,3:36-37

[3] 谢丽威. 我国当前阶段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问题探析[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4,2:68-70.

上一篇:中国民生银行个人理财风险分析及控制 下一篇:浅谈国内信用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