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小组学案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7-03 02:22:37

分小组学案教学的体会

在省级教研课题分小组学案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们一直在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学习基础。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影响着小组合作的成败。学困生意志力薄弱,学习能力较低下,自尊、自信心容易受伤害。所以,关心他们学习的困难是特别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充分挖掘。笔者在小组活动中,努力践行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家庭关系

课堂教学氛围对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民主、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对本校25名学困生和全校前25名学生作了一个对比调查:

从上面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困生都不快乐,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家长的关系不够融洽。由于学困生得不到他们父母的认可,很多学生都情绪低落。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天天都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心情不好,哪里还有心思读书。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常和家长联系,委婉地说明父母都“望子成龙”,但是要切合实际,不要给他们制定完成不了的目标,要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能天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只关心孩子分数,而不在乎学习过程;要常看到并寻找自己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尽量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心情。对学生来讲,要求学生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家长天天忙于工作,压力较大,常有不顺心而生气的时候,作为子女也要理解。

对教师来讲,平时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以赞扬代替批评。上课时尽量让学生调节心情,争取以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关心学困生在小组内的发言权,精心搭配,加强组员之间的沟通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在组建时,笔者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熟悉他们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成绩等,把优秀生与能合得来的学困生结合成一组(还要兼顾男女的搭配),每组4人,这样学困生在组内的发言权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经过―段时间的努力和实验后,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优秀生更显优异,学困生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当然,由于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坚持不了多久,教师要运用不同的办法,锻炼他们自身的意志,辅之以同学的帮助共度难关。

三、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困难,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小组教学才能健康发展。

笔者的做法是尽量减少学困生学习的难度,把学习任务分阶段分散和反复呈现。比如,每个单元要求“四会”的单词或短语,小组长每天安排3个,随时让小组成员提问,每个成员每天至少提问3次(早上、中午、下午),并且做到每两天复习、巩固一次。对于每一堂课所呈现的考点,则作为小组考核内容之一,每天3个给学困生操练。

四、紧紧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表彰

很多学困生的自信心较差,要想他们有成果,让他们找回自信心是关键。初中生都有表现欲强的特点,上课时让学生尽可能上台表现,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优点。学困生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会尽量准备,争取能取得一些成绩,教师要找机会表扬他们。

分小组学案教学要想成功运用,学困生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发现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不断适应教学的现实特点,克服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上一篇:“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堂教学探讨 下一篇:对小学阶段时机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