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呈现式”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2-09-26 08:16:38

阅读教学中“呈现式”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呈现式”教学是指,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呈现要立足文本,要顾及教学目标,注重呈现的内容与教学的相关性,它可以与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关,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

一、蓄势――制造阅读期待

(一)再现客观背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对一个人的作品进行阅读鉴赏,需要了解“其人”、“其世”,也就是要再现文本诞生的历史背景,走近作者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学生不了解该文的时代背景,对普希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西伯利亚的囚徒”知之更少,对作品的理解也只能浮于表面。为了让学生了解普希金,走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在该课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导入环节。

案例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教学导入(有删节)

1.你印象中的西伯利亚是怎样的?

(图片呈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狂风肆虐。)

2.有一群人为了理想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来到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你了解这些人吗?

(介绍十二月党人。图片呈现十二月党人昔日的豪宅和西伯利亚的陋居。)

3.你知道诗人是如何把这首诗捎给他们?

(介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以及涅克拉索夫的诗,“我在他的面前不禁双膝跪倒……”)

4.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图片呈现普希金的不羁的肖像,介绍有关他的事迹。)

[案例分析]: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学生相隔甚远,很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难以走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情感世界。通过再现客观背景,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普希金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体会到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认识人的尊严,使学生在领悟中产生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

(二)渲染主观感受

有的文学作品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在上课之初通过呈现他人对作家或作品的主观感受,渲染烘托出与文本相符合的氛围,赋予文本更多的鲜活感,就能创设出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案例 教学实录――《记念刘和珍君》的导入环节

师:一个苦难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

生1:清醒的。

生2:善于反思的。

生3:勇敢的、充满力量。

(投影: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 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 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师:你认为空格中应该填入什么?

生:鲁迅。

师:为什么是鲁迅?

生1:因为他具有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需要的人的品质。

生2:因为他通过作品发出了清醒的、孤独的、深刻的、悲凉的声音。

(投影: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师:是的,他的作品正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聆听鲁迅的声音――《记念刘和珍君》。

[案例分析]:这堂课的导入,通过郁达夫对鲁迅深情而深刻的描摹,通过对联对失去鲁迅的巨大损失的评述,既是蓄势渲染,也让学生认识到了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价值,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抓手”。这样的呈现,烘托气氛,制造了阅读期待。

二、释疑――关注课堂动态

教师面对的是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因而在学生中难免出现形式多样的疑惑,教师要会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地利用这些问题,凭借灵活有效的呈现内容和方式,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千变万化,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不可预测的,但学生提出共同的疑问时,教师要重视这些动态生成的疑问,它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来自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怀疑,来自学生与文本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问题或质疑,调整原定的教学流程,通过呈现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从而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本的内涵。

例如,教学《前方》时,笔者设计了“从原文中找出人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学生顺利地找到了“(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在走向前方时,又惦念着家。(3)人无法还家。(4)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四个方面。笔者正想继续下一个教学流程时,有几个学生说后三句话很难理解,其他的学生也纷纷应和。笔者让几个语文程度好的学生解读,发现他们也很难说明白;自己尝试用语言表述,又觉得太抽象,于是宣布下一节课再讨论。

后来找到了可以解读这三句话的材料,分别是:

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正好对应“走向前方,惦念着家园”这种感情。

罗邺的《落第东归》:“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正好对应“人无法还家”这种感情。

孙犁的《老家》:“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正好对应“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借助这三段含义相近又直白的材料的呈现,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语言。

三、深化――丰厚文本意蕴

(一)名家的评点

别人的评论特别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

如教学李白的诗歌,可以引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还有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晚唐诗人皮日休对李白诗歌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余光中的《寻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些评价让学生了解了李白诗歌出神入化,石破天惊的语言,更看到了诗人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生命自由。呈现名家的评点,让学生对早已耳熟能详的词句翻出了审美的新意。

(二)生活的体验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语文教学中呈现生活的内容,能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案例 《周而不比》教学实录(节选)

师:故友必择而后交,我们已经知道了择友的标准,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孔子认为应该怎样选择朋友呢?

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用,察其所安。

师:(板书:察友)有些聪明人把孔子察友的智慧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来看看这些题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题目吗?

(投影:

1.某手机厂家由于设计失误,有可能造成电池寿命比原来设计的寿命短一半,解决方案就是免费更换电池或给50元购买该厂家新手机的折换券。请给所有已购买的用户写信告诉解决方案。

2.一高层领导在参观某博物馆时,向博物馆馆员小王要了一块明代的城砖作为纪念,按国家规定,任何人不得将博物馆收藏品变为私有。博物馆馆长需要如何写信给这位领导,将城砖取回。

3.营业员小姐由于工作失误,将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以1.2万元错卖给李先生,王小姐的经理怎么写信给李先生试图将钱要回来?)

(学生纷纷猜测。)

师:这是微软公司中国区招聘员工的面试题。他们招聘员工的流程是先递交简历,再通过面试,据说回答对一题年薪10万,回答对两题年薪20万,回答对三题,你们猜怎么样?

(学生兴奋地报着各种数字。)

师:据说是爱开多少开多少。

(学生哗然。)

师:为什么微软认为通过查看简历、面试时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察人”呢?请结合孔子“察友”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你先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看看你们有没有总裁的智慧?

(学生思考、讨论。)

生1:因为通过看简历视其所以,观其所用,察其所安。

生2:面试的这些问题都是考察一个人出现错误的时候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孔子说的“观过”,这能“斯知仁矣”。

生3:通过这些面试的问题也可以做到了解此人平常如何做之事,间接地了解用心和目的。

师:看来这个总裁深得《论语》的精髓。

教师通过再现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把文本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使对书本的学习拓展到对社会生活的学习,扩大了学习的外延。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四、融通――打造艺术盛宴

(一)音乐的视界

利用音乐作为钥匙,从歌唱者的音色音区、感情的运用、配乐的编排、领唱伴唱的设计甚至前奏等各方面,结合文本,找到突破口,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使之更好体验和分享。

《琵琶行》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但是仅仅通过文本阅读,很难深入地体会到作品的语言魅力。笔者以的《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为引子,让学生在琵琶声中体悟作品之精彩。

《沁园春・雪》选用了歌唱家刘秉义演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伴奏的版本。学生欣赏前,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歌曲的配乐在何处改用琵琶伴奏?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清楚地听出唱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采用了琵琶伴奏,琵琶声细腻委婉,与前面交响乐伴奏部分表现的粗犷大气、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恰当地表现了这几句词所描绘的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秀美,这种秀美之态与琵琶的细腻委婉相得益彰,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琵琶演奏的美,也体会到白居易对琵琶声描写的入木三分。

《蝶恋花・答李淑一》选用余红仙演唱的苏州评弹,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曾有许多作曲家为这首词谱曲,其中采用苏州评弹的谱曲最受好评,从此广为传唱,为什么评弹最能表现该词的情感和意境?试从音乐的角度分析。”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正是琵琶,开篇“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琵琶伴奏婉转阴柔,唱到“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时琵琶声变得舒展摇曳,待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时琵琶声转为激昂有力,响遏行云。学生深刻领会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技法变化,把“舒袖”“泪飞”处跌宕的感情与“大珠小珠落玉盘”“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裂水浆迸”等描写联系起来。学生认为琵琶的伴奏与本词抒发的深情绵邈的怀念之情十分契合,所以深受听众欢迎。最后,引用的《读〈琵琶行〉有感》中的诗句“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高度的评价。

(二)美术的视野

文学与绘画结合的教学,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认知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突破了不同媒介符号特性所造成的时空的限制。

在教学《拿来主义》时,笔者先呈现了一幅《波斯诗人哈菲兹诗集首叶》木刻插图,图片上有个一头如云卷发的女孩,穿着曳地长裙,迎风在跑,旁边有一丛灿烂的玫瑰。首先让学生谈谈看到这张图片的感觉。学生分别用“青春、纯洁、爱情、生命、自在”等词语形容。又问学生,如果这张画是有人在病危的时候最喜欢欣赏的,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谈到了“热爱生命、自由、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纯真”等。笔者说出这个人就是鲁迅时,学生中出现一片惊讶声。趁此时机,笔者呈现了“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段话。通过这幅画,还原一个立体的、率性的鲁迅。让学生体会到了鲁迅的率性至情,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形成一种阅读的良性氛围。

许寿裳在《亡友印象记》中说:“鲁迅的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中年则研究汉代画像,晚年则提倡版画。”鲁迅的作品在意象的营造上与他所喜爱的爱德华・蒙克和梵・高等西方现代作家有着内在的相通,他用文字塑造的形象与蒙克和梵・高用画笔描绘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相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分析蒙克和梵・高的画作,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鲁迅的作品。

阅读教学需要呈现,在运用呈现式教学策略时,教师始终要思考:呈现要达到什么目的?呈现为什么而服务的?怎样才有体现呈现的实效?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共识:呈现要植根文本,呈现要紧扣教学目标,呈现要着眼学生需求,呈现要与课堂相融相生。只有这样,呈现式教学策略才能做到既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潘新河.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郑玉涛.新课改下阅读课堂拓展的泛化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05).

[4]王治玉.拓展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2009,(1).

[5]周一贯.语文课堂:莫在课文漫游[J].教学月刊,2008,(9).

[6]陈可俪.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09,(8).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下一篇:“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堂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