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读”具匠心

时间:2022-07-03 12:15:13

文学在创作之际,语言表达上通常会采取艺术化的处理,往往突破语言的规范,使用双关、借代、比喻、象征、夸张等表达方式,从而造成了语义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语义的不确定给学生解读文本造成了陌生和距离,产生了文本与学生间的张力。课堂效果的增值,离不开教师的巧妙预设与机智引领。但当前,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仍味同嚼蜡,更谈不上品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文本品读中,教师引导低效,学生对文字本身及文字内涵感悟匮乏。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笔者试着结合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咬文嚼字,以点带面

如《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拨动了你的心弦,让你感动?学生批注式阅读,交流词语: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

师:让我们再次潜心会文,一方面品读这些词语,另一方面去关注这些文字背后的画面,你还能读出什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再次走近“母亲”)母亲肩上承受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担子吗?“翻山越岭”的“山、岭”仅指那一座座大山吗?母亲还要翻越哪些生活的山岭?“年复一年”包含着多少寒冬酷暑、日日夜夜?

生:母亲还要做家务,还有许多生活重担压着她。

生:母亲既要艰难地拉扯我们,还要伺候老人,还要干地里的农活,这也是一座座大山哪!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一年四季这样忙碌着,风里来,雨里去,太不容易了……(呜咽着,说不出了)

……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我们心中的情。(生动情的读,泪无声的落)

此处,教者围绕重点词语,让学生品读文本,深入母亲的生活,触摸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情感由此得到进一步激发,感受到未曾感受过或感受不深的意蕴。

二、递进追读,层层深入

案例:《钱学森》

教学片断

教学感受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我的祖国。”的话语

师:他在美国待遇那么优厚,为什么他没有动心?引导找出相关语句,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此时体会不深入,读得很肤浅,不到位,师进一步引导。)

师:当他出国留学时,他没有忘记——(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师:当他在国外成为冯卡门教授得意门生时,他没有忘记——(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师:当他在美国享受荣华富贵时,他没有忘记——(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师:在国外的每时每刻(这就是一刻也没有忘记),他都牢记(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这一片段的教学,不是简单重复死读“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我的祖国”这句话,而是逐层深入,层层递进的,有目的、高质量的朗读品味。通过教师的引导,搭建情感的阶梯,使学生的感情由表面的、肤浅的,步步深化,积累升华,一步步迈向情感高潮,最后读得热血沸腾,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得到启迪,终将文本之情转化为学生的学情。

三、移情体验,以情传情

案例:《“生命桥”》第二自然节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与羚羊的心靠得再近些,你会读得更好。

1.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年轻羚羊读文品味。

(“当我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我的蹄下,而我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了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指名读,齐读。

师:那老羚羊可能就是你的亲人,你的长辈,你怎么忍心蹬呢?

生回答,体会年轻羚羊的“无可奈何”之情,再读文,读得“无可奈何”。

师:年轻羚羊,你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你得救了,你的心情怎样?

(一个字,心是“痛”的)带着这种“痛”再读这一节。

2.你的心与年轻羚羊靠得更近了,现在把自己当做老羚羊,你会多一种感受。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我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我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我就像一只断了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齐读。

师:你的身体出现在别人的蹄下,有什么好?为什么说是“刚好”?读一读,谈谈。

(老羚羊如愿以偿,甘于献身),再读体会。

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与指导,引导学生移情,使学生由旁观者成为一只只身临险境的“羚羊”。从而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了年轻羚羊获救时的“痛”及老羚羊勇于献身的伟大。“情动而辞发”,他们读得动情、品得到位,就在那时那刻,他们仿佛成了一只只羚羊,亲自参与了生死抉择的瞬间。

由此可见,教师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是读的高效、品的精彩的关键。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学生才能读出精彩、品出文本内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浅探“反串式”课外练笔 下一篇:开放物理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