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时间:2022-07-02 07:56:42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并发疼痛、恶心、呕吐48例,眩晕32例,面部麻木52例,面瘫10例,口唇疱疹20例。耳鸣、听力下降3例,脑脊液漏7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均缓解或痊愈。[结论]加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观察,及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手术效果。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14-02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常见于40岁以上患者,女性较多。我科2010年07月~2013年07月对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周密的护理,均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35~72岁,平均53.2岁。患侧位于右侧36例,左侧24例;病史2.5~23.0,平均9.1年;Ⅰ、Ⅱ、Ⅲ支痛者18例,Ⅱ、Ⅲ支痛者42例。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位置密切。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 手术方法

全麻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在发际内侧乳突处做一S形小切口,打开硬膜后充分放出脑脊液,在脑压明显下降后首先在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外侧的血管,然后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检查其他部位的血管,在明确责任血管减压后,用teflon棉垫开责任血管与神经压迫,用神经内镜检查减压效果,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1.3结果

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46例(76.4%)术后当日止痛,14例(23.6%)疼痛逐渐减轻。住院天数10~24d,平均12.4d,随访2~3.5年,平均3.1年,无复发病例。

2 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①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该手术部位较深且与脑干、小脑及多根颅神经相邻。因此,术后24h内须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颅内继发性出血,同时密切观察呼吸变化,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1]。本组术后无再出血及意识障碍病例。②护理。全麻未醒时,予平卧头侧位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少出血,防止脑水肿。③饮食护理。术后清醒6h后,先试饮少量水,若患者无呛咳、无恶心、呕吐时,再给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术后2~3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软食。④其他。注意观察耳、鼻腔有无异常液体流出,一旦发生,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头痛、眩晕、呕吐:因术中吸除较多脑脊液,加上术后颅内渗血刺激导致脑脊液分泌减少,术后患者可有头痛、眩晕、呕吐等低颅压的表现。患者清醒后,如有头痛、眩晕、呕吐症状者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本组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发生低颅压症状,经过对症治疗3~5d后症状消失。

2.2.2口唇疱疹:患者可出现口角或三叉神经分布区疱疹伴疼痛,可能是手术致三叉神经抵抗力下降所致。疱疹因疱膜破裂而形成糜烂或继发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愈后差[2]。因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可用金霉素眼膏涂抹患处,涂抹时动作轻柔,避免水泡破裂。遵医嘱口服B族维生素,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一般3~7d疱疹消退,局部残留色素沉着。本组有17例痛患者发生口唇疱疹,经过对症处理,均治愈。

2.2.3面神经麻痹:本组15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无面瘫。给予局部按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因面部感觉减退,残留食物易存在于颊部与牙槽之间,且咀嚼时舌和颊黏膜易被咬破而发生溃疡。因此,要告知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咬伤,预防溃疡发生,进食后漱口,及时清除口腔残留食物。

2.2.4耳鸣、听力下降: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可能是手术操作影响面神经、听神经和供血动脉而出现听力损害。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必要时提高说话的音量或在健侧与患者交流,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爱护患者。3例患者随访半年听力恢复。

2.2.6脑脊液漏的护理:本组有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半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加强抗感染、对症治疗,4例于术后第5天停止流液。3例因脑脊液漏影响伤口愈合而给予腰池引流,1周后伤口愈合良好,拔除腰池引流管。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是一种顽固性疼痛。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其微创、疗效好等特点已为众多神经外科医生和病人接受,但其也存在一定并发症[3]。桥小脑角解剖结构复杂,汇集着从基底动脉所发出的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桥支及其分支静脉,还有个别从椎动脉直接发出的小脑后下动脉等。三叉神经痛患者局部神经和血管多呈异常形态或走向,因此,手术易损伤血管造成神经受压。其术后并发症包括残余痛、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耳鸣、听力减退、术后脑积水、脑脊液漏等。但多数并发症比较轻微,几乎无手术死亡病例。所以,此类患者的护理问题易被护理人员忽视,从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但三叉神经从脑干发出,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此处血管、神经密集,由于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影响脑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变和继发性昏迷,因此,护理上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细致认真地观察病情,给予系统、完善恰当的术后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永琴,梁景文,杨利孙.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8):585586

[2]王克雪.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的护理体会[J].护理学杂志,1995,10(2):9495.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55-856

上一篇:浅谈压疮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内科护理质量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