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7-02 07:51:59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教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标准来衡量,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也不像童年时期那样轻信和盲从,而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由于认知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好奇心等心理的发展和生理发育的加速,青少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希望独立自主,像成人一样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喜欢长辈用保姆式的态度对待自己。但是,长辈们出于爱护和习惯,对青少年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继续用不加商量的口气指点、教育,因而往往引起青少年的反抗。

2.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式,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二、对策

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这为我们制订矫治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1.创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的氛围

师生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是成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而非虚情假意,不靠恐吓、体罚和人为的权威来强制学生,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破坏学生的心理平衡而让其走向反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自、自由度,给他以人的尊重,给他以选择的机会、畅所欲言的机会、平等参与的机会。

2.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更应重视这一点。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引导、激励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只有学生在认识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完善自我和教育自我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替代的,只有学生自己亲自体会才能得到,不能用是否做了这方面的教育为目标,而应以学生是否接受了并起作用了为目标。

3.教师与家长的协作教育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于家长有问题的,班主任必须毫不客气地给家长指出来,指出他们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并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

总之,青春期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全面的教育,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有时真会使人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同时兼有耐心和决心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教学课堂应“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表演” 下一篇: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