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时间:2022-07-02 07:23:32

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 方法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80例入组病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及心理护理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心理护理前后比较。 结果 治疗三个月后,实施心理护理组PANSS中阴性因子(t=2.103,p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社会能力;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常遗留社会功能缺陷,尤其是长期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系统药物治疗,病程由急性期、巩固期转入康复期。康复期病人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往往以阴性症状为主,加上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的住院环境和看管式的护理模式,病人主动性缺乏,药物治疗虽然对急性期病人阳性症状控制较为理想,但对患者康复期的抑郁、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所欠缺,为发挥护士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改善,对其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心理护理,并对其研究与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12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六病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均为男性,入组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情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③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及心理护理(实验组)。实验组4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6岁;对照组40例,年龄22~66岁,平均44±8岁;病程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治疗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1.2 方法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评估,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介入心理护理措施,给予一系列个体化综合护理,即采用个性心理与共性心理及有意识心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提供舒适的住院条件:亮化、美化环境,装饰病房,墙壁贴有风景图画,打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氛围。②针对病人个性特点,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采取个别心理疏导等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个体化护理的心理问题。个性化护理,增加探视频率,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准确的解答,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同时,鼓励患者相互沟通和学习,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注意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沟通,适时安抚患者,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③对病人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采取集体健康教育方法,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潜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及预防性干预。发放疾病指导手册,观摩DVD,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学习精神康复知识,指导患者总结学习心得,并以现实例子激发患者接受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组织患者对共性问题共同讨论,并对此类问题达成共识。④护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语言和行为对病人心理支持、心理调控,将心理护理运用到护理程序 每一个环节中,要求我们的护士的一切操作及言行都力求成为病人身心康复的增强剂。⑤康复训练:开展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人格健全训练及社会适应与沟通技巧,如个人卫生培养,开展医疗保健操、手操,糖尿病、高血压保健操,做手工。安排户外游玩、参加社会活动、打牌、健身器材健身等,进行音乐治疗等活动。让患者能够接触现实社会,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而对照组只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1.3 评价方法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包括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各7项,一般精神病量表16项,每一项按1-7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2]中与社会功能有关的3个项目,采用5级(0-4)评分法。由两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经过心理护理培训的护师,与实验前和实验后给予评定,对2组病例分别进行评分。

2 结果

经过三个月的护理,通过PANSS比较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实验组在阴性因子、阳性因子、一般病理因子、总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通过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分,能较好的反应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变化及抑郁情绪的改善。2组比较显示:心理护理的护理措施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抑郁及社会功能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观察结束后,2组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均有显著性。其NOSIE评分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常有特殊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往往迁延而缓慢进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无兴趣、无价值感、无援感、甚至有的患者有自杀言行。治疗重点除积极的药物维持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随着认知功能的恢复,患者对自身症状认识加深,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压力,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这一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都渴望得到心理支持,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回归社会后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从患者的临床特点出发,尊重患者并与患者建立互相信任感,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和社交技能方面的训练,改善患者与家庭和周围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增强患者对社会和家庭的认可感,提高治疗信心[3],.通过心理护理,舒缓了他们的不良心理和压力,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和心理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及焦虑抑郁情绪,而且对其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所以康复期患者在药物巩固治疗基础上,应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为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渔邨 精神病学【M】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6-522

〔2〕张明圆 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3〕陈悦霞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40例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12

上一篇:探讨肿瘤外科护理出现的风险以及应对的措施 下一篇:胆结石腹腔镜术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