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和谐教育观的实施

时间:2022-07-02 04:12:58

浅析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和谐教育观的实施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关键因素是“人”,培养入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革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多种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课堂,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的和谐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主体都是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践行中,无论是在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策略,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结构,都应该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实践过程,以“以人为本”来检验和评价构建和谐社会所取得的效果。

当今的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其中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生态等等相互作用的要素,诸要素之间和要素内部都有矛盾,社会和谐是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许多都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不足有关,这些矛盾的解决也有待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坚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方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首先,和谐理念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人的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主体的发展策略在教育工作的任何工作环节和层次都应该得到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中,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才能在教育中目标明确,才能真正关心学生,进而才能使思想教育真正人心,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才能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和谐课堂的创建关键在教师,树立正确的平等的师生观。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是主角,是导演,肩负着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二是和谐是“交响乐”,是多种音符、多种乐器的配合。和谐是“和而不同”,课堂应该有多种声音的交汇,才能形成和谐。这要求教师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始终注意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讨论的位置上,不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生活的导师”;要求教师清楚认识到课堂的作用,它是给我们设置一种交流的环境,我们在这里交流思想,我们不是学生的心灵和眼睛,对学生强调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迸射出智慧的灵光。

再次,贯彻教育就是学生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主题。因此,在教育和教学中注重学生成长的需要,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笔者在担当《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出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避免“假、大、空”的说教,从关注与个人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手,走向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关怀。课堂教学一开始,笔者就试图改变学生已有的被动听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第一章的第一节的主题是《我的大学》,通过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让大家思索怎么度过大学生活,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继而引入哈佛大学校长对新生的致辞《让激情似火》和《对话》栏目中《耶鲁大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对话,让学生思索大学的使命。接着又介绍了《大学时代应该做的50件事》,让学生相应的思考:我在大学应该做什么?让学生制定自己应该做的20件事。最后通过刘翔的百米跨栏,不仅论证了目标的重要性,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激情和梦想,让学生为大学生生活作规划,包括目标、方案、执行、反馈。

最后,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开创研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利用“五・一”长假前后两周,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学生一般由3―8人自愿组成课题组,学习程序是:建立组织结构、确立课题、安排日程、展开调查、写调查总结、组长汇报。学生所确立的课题都与课程密切相关,如大学生文明礼貌素质调查、大学生的恋爱观、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大学生的打工和兼职、对智障学校调查和实践、颐和园对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调查等等。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动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与实践,突现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能力。

通过这次调查实践,达到了如下目标:

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社会调查学习活动,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社会调查学习,要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调查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社会调查和学习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总结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克服羞怯心理。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如。但调查要接触的大多是不相识的人群,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大学生要深入了解自身和社会,体现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是实现了自我教育。通过调查过程和研讨会,学生通过同伴教育,也就是每个同学都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相互学习和教育,达到了对大学生实行大德育内容的教育,通过对他人讲授的和自己所作的结果进行反思,得到思想的净化和升华。

这样的教学实践探索是有益的,能达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交汇,在实践中检验自己、锻炼自己进而提升自己。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中,大学生这一群体才能涌现创新的火花,并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创造性的行动中把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实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总之,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就是教育的和谐,每个教师都应在课堂这个大的舞台上彰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谐课堂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在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运用我们的才智,拓宽教育途径,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在构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化为具体的行动。

上一篇:川菜的品牌化与菜名的翻译 下一篇:清洁生产审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