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输精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探讨

时间:2022-07-02 01:07:05

心理干预在输精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输精管结扎术前后对受术者焦虑和疼痛的影响。方法:300例进行输精管结扎术的男子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术前、术中分别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进行心理干预的受术男子,其焦虑程度、手术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心理疏导;输精管结扎术;焦虑

疼痛输精管结扎术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但在手术前后,受术者常常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等现象,从而导致手术不配合。心理疏导对消除受绝育术者术前和术后心理障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1]。我站自2009年以来对受术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站做绝育手术的男子300例,全部病例均行输精管结扎术,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29±2.3岁,均无手术禁忌症。受术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术前、术中进行心理疏导,对照组不进行心理疏导。

1.2术前心理:术前及时了解受术者焦虑的原因,认真倾听受术者诉说,尊重受术者人格,做好疏导解释工作,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向受术者及妻子介绍男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知识以及输精管结扎术的手术方法和特点,说明手术是安全、可靠和可逆的,与“”有根本区别,不会影响以后的健康、工作和性生活。对于受术者的提问, 给予详细解答, 言语明确, 结论科学, 不模棱两可。

1.3术中心理:疏导主要是消除对手术的恐惧,首先使受术者置身于安静、放松的环境之中,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指导受术者进行颌放松、慢节律深呼吸和想象等以缓解紧张和分散注意力,当受术者紧张不安、疼痛、时,握住受术者的手,给予安慰和鼓励,不责备或恐吓受术者,手术操作谨慎,减少声响,避免闲谈。

1.4效果评价:焦虑状态采用改良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包括20个条目,焦虑状态量表是受术者在某一时刻的焦虑水平情况。20个条目的总分在20~80分,20~39分为低度焦虑、40~59分为中度焦虑、60~80分为高度焦虑[2]。疼痛强度分级按语言等级评定量表法(VRS)评定,分为三个等级。Ⅰ级:轻微疼痛,易忍受,合作良好;Ⅱ级:中度疼痛,难忍受,不安,合作欠佳;Ⅲ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叫嚷不安,不能合作。

1.5统计学处理:观察所得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术前、术后焦虑程度比较:观察组中术前出现轻度焦虑25人,中度焦虑者10人,重度焦虑者3人。术后出现轻度焦虑8人,中度焦虑者1人,重度焦虑者0人。对照组中术前出现轻度焦虑75人,中度焦虑25人,重度焦虑者者8人。术后轻度焦虑13,中度焦虑者2人,重度焦虑者1人。术中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术中出现轻微疼痛10人,中度疼痛3人,重度疼痛0人。对照组中出现轻微疼痛60人,中度疼痛15人,重度疼痛3人。结果显示术前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焦虑程度比较无差异(P>0.05),而疼痛程度则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手术可以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对多数受术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导致紧张和焦虑。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调整患者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心理干预可有效调节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对能力,是减少恐惧和疼痛行之有效的方法[3]。针对引起焦虑的原因,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心理干预措施:①首先建立良好的干预基础,尊重人格,取得受术者的信任,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贯穿整个干预的始终。②与他们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估,确定需要干预的心理问题,尤其干预引起心理障碍的重点问题。③向受术者及其配偶介绍有关手术方法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争取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④绝大多数对象对输精管结扎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术前纠正错误认识,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逆性,讲解该术式与“”的根本区别,以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是减轻焦虑的关键。⑤术中与受术者倾心交谈,分散注意力,指导其缓解紧张情绪。通过方式多样的心理干预,缓解了不良心理反应,降低了受术者的焦虑程度,术前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本研究通过300例在有心理疏导和无心理疏导下行输精管结扎术的观察情况表明,心理疏导对减轻输精管结扎术中受术者的焦虑程度和疼痛程度是有效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燕燕.女性绝育术的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10(5):383-384

[2]蔡姬,莫志萍.音乐疗法在冠脉造影术病人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8):368-369

[3]林楠,谢少锋,郑秀莲,等.心理干预在减轻甲状腺手术时恐惧和疼痛的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04, 21(8): 882-883

上一篇:肋骨骨折X线检查漏诊原因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