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之发展趋势

时间:2022-07-02 09:40:43

浅析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之发展趋势

摘 要 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关系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纵观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结合当代时代特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归纳出我国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弱势群体学生 体质健康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弱势群体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体质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和谐校园的建设,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现状却令人堪忧。很多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学者已经展开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国情,归纳出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1逐渐渗透生命化教育

如何让保健班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如何在体质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给弱势群体学生以生命关怀?体质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与生命化教育对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薛原认为在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是生命化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石。“特殊需要”学生作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生命化体质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对其从生命关怀的视野进行研究。体质健康的生命化教育就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特殊需要学生处在弱势地位,加强特殊需要学生生命化体质健康教育的建设,无疑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环节。

吴燕丹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提出“调适性体育课程”的概念:以适应特殊需要学生的个体水平和发展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积极的运动体验,达到主动调节身体、心理、社会三维的健康和谐状态为目标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研究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模式是对生命化教育的最好贯彻,“调适性体育课程”的提出是我国学者对生命化教育的探索,也为特殊体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1.2逐渐融入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世界各国特殊需要教育共同追求的理想,面对全纳教育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在特殊需要学生中实践体育全纳教育,是我国应对全纳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体育全纳教育是指消除对个体身心缺陷的歧视和排斥,通过积极、平等和广泛的参与体育教育过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的体育教育活动。

尽管体质健康全纳教育目前困难重重,比如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中国普通教育师资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缺乏融合,残疾人教育和体育的相关立法进程缓慢,加之教育排斥严重等等,随着教育的纵深发展,全纳教育的社会价值已经获得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全纳教育的涉及面不断拓展,体育全纳教育已经成为顺应潮流之举。体育全纳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体育全纳教育的导入,必将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传统教学模式向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转变

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情感认知,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是掌握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练的兴趣、自觉独立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1.4传统评价方式向多元评价方式转变

多元评价目的上更加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更关注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关注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认知、技术技能的内容,还关注情感的获得,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形式从单一评价转变成多种评价形式,如自评、互评、组评和教师评等。评价方法则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5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将逐渐从过去以学校为单一的责任主体转变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样责任主体,形成以政府统一协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关键是其多主体的结构体系各尽其能、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只有融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的体质健康教育的良好风气,才能建立起立体有效的体质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1.6逐步完善体质健康管理系统

健康管理的过程是:对学生健康因素采集、分析、监控;对学生的健康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预测、管理和监控;根据结果给出符合学生体质健康需求的健康服务。体质健康管理应突出跟踪性的干预措施,过程应重视针对性的指导干预,让每个学生通过测试――评价――指导――干预这一健康管理过程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学会如何进行自我体质健康管理,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结语

学校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让其融入和谐校园,融入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7(11).

[3] 王杰尘.情感教育对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浦义俊.论体育全纳教育[J].体育科技.2012(3).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