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对偶词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的影响

时间:2022-07-02 08:20:41

中英文对偶词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的影响

摘 要 采用即时记忆和延迟记忆任务,考察了双语信息加工对偶词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偶词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存在影响,且这种影响只出现在延迟记忆中;(2)在延迟记忆任务中,变换词对呈现的空间位置,对对偶词记忆的效果要显著地优于固定空间位置条件;(3)对偶词的呈现背景不同对词对记忆没有影响。

关键词 双语信息加工,即时记忆,延迟记忆,空间位置,对偶词。

分类号 RR42.3

1 引言

关于如何有效地记忆英语单词一直是从事英语教学的人和一些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根据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或规律,提出了许多如何记忆英语单词以及如何提高记忆效率的见解和方法。如用分析法、对比法、分类法等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记忆英语单词。还有研究者则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习英语单词采用的记忆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比较鉴别、区分特点、联想记忆、扩展思维等记忆方法和记忆规律:还有人则认为,采用关键词方法记忆外语单词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能最大地促进外语单词为线索的英语(或汉语)释义的提取。

以往有关英语单词记忆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根据英语词性的某些属性,提出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或策略,而对单词记忆过程中其他影响因素则很少涉及。根据Tulving等人的串行、并行和独立理论(serial、parallel、independent,简称SPI理论)。对一个事件的编码包括很多因素。也就是说,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学习者在记忆所学内容的同时,也对其他伴随的信息同时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加工。在完整的加工过程中,不同记忆模块对信息的解释、编码和存储操作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各个模块之间彼此依赖。例如,当你阅读一个句子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句子的内容你仍记得,但确记不清是在哪里见过,遗忘了它出现的地点。而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人们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是,背诵过的某个词汇,再次遇到它时,仍能够清楚地记得它出现的空间位置,但确记不清它的词义,这个过程正好与前例相反。本研究在实验之前对参加实验的全体人员的一项调查表明,有87.5%的学习者表明他们在记忆英文单词时遇到过该现象。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回忆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翻译词时,对单词出现的空间位置(伴随信息)有记忆痕迹,但遗忘了它的中文词义(主流信息)。按照SPI理论,对单词词义的记忆是有意识记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no-ry),而该事件空间位置的记忆为无意识记忆。属于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那么,这种对偶材料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的记忆有什么影响?是促进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它占用多少注意资源?本研究采用英语单词及其对应的汉语释义组成的对偶词作为实验材料,其研究方法类似于Calkins提出的对偶联合法中的学习一测验法,试图从内隐记忆的角度,考察对偶词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的影响,为更有效地利用大脑资源,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率提供一些实验证据。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北京师范大学非外语专业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共32名,年龄18~20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其中男、女生各16人。他们的第一外语为英语,其英语水平低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

2.2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32个生僻的英语字词和与其对应的汉语翻释词组成的对偶材料。英语字词长度为4~6个字母,音节数为1~2个;与其配对的中文字词长度为2~3个字,其词性均为名词。实验材料举例如下:hawser-粗绳。lance-长矛,valve-电子管。

2.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2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3个因素为:(1)背景因素,有背景和无背景共2个水平,为被试间因素;(2)位置因素,变化位置和固定位置共2个水平,被试问因素;(3)记忆时间因素,即时记忆和延迟记忆共2个水平,为被试内因素。其中背景因素是指:在有背景条件,每次在屏幕上同时呈现一列共8个对偶词对,并从第一个词对开始,依次用红色显示,且同时只有一个词对是红色,其余词对均为黑色显示。每个红色词对呈现15秒后则变成与其他词对相同的黑色,并且自动将下一个词对转换成红色,直至8个词对依次用红色呈现完。要求被试只注视红色词对。并记忆。当被试依次将该页8个词对全部记忆完后自动转换到下一页,其过程与前页完全相同。在无背景条件,同样每页屏幕共有8个词对,且均为红色显示,但与有背景条件不同的是,在每页屏幕中,同一时间只呈现一个词对,每个词对持续15秒后消失,再自动显示下一个词对,直至该页8个词对依次呈现完后自动转换下一页。每页过程完全相同,直至4页全部呈现完。位置因素是指:在固定位置条件下,重复呈现4次过程中,每个词对在屏幕上的8个系列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变化位置条件下,每次重复呈现时,每个词对在屏幕上的系列空间位置是随机分配的。如某个词对第一次出现在第2个位置。第二次可能出现在第5个位置等,每次出现的位置均不相同。

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由背景因素和位置因素的各2种水平共同组成4种方式:(1)有背景和变换位置;(2)有背景和固定位置;(3)无背景和变换位置;(4)无背景和固定位置。每种条件采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均为32个对偶词,分4个页面呈现,每次呈现8个词对。为防止顺序效应,4个页面呈现顺序按拉丁方排列。每个被试只参加一种实验条件。每种条件随机分配8名被试,其中男、女各半。

2.4实验仪器和实验程序

实验仪器为一台IBM兼容机,实验过程采用DMDX认知实验系统软件进行视觉刺激呈现和控制来完成的。为避免强光反射,练习和实验是在照度较低。柔和的灯光下进行。

实验过程包括两个部分: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其中测验阶段又分为两部分:即时记忆测验和延迟记忆测验。在学习阶段的实验任务是要求每个被试在一种实验条件下对呈现的32个英一中文对偶词对进行识记,整个学习阶段大约32分钟。

学习结束后立即进入即时记忆测验阶段。其过程为,对被试进行即时记忆效果测试。在本实验预试时发现,被试在做即时回忆32个词对时,难度较大,正确率较低。为减轻任务难度,正式测试时采用再认任务。首先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给被试刚学习过的32个英语单词及对应的汉语释义,其中正、误答案各半,要求被试进行正、误判断,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延迟记忆测验是在即时记忆测验结束经过一周后进行测试,并要求被试在这期间不要刻意回忆学过的词对。延时测验过程与即时测验过程完全相同,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数据分析用SPSS 12.0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在背景和位置各两种水平组成的4种条件下,

即时记忆和延迟记忆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对以位置、背景和记忆时间为自变量,再认词对错误率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记忆时间主效应差异显著,F(1,28)=112.061,p=0.000,即延迟记忆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即时记忆,而背景和位置因素主效应则均无显著差异,但记忆时间与位置变量交互作用显著,F(1,28)=15.515,p=0.000,其他则无差异。因背景因素无显著差异,排除该因素后。记忆时间与位置两个因素的平均错误率和标准差见表所示。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在记忆时间两个不同水平条件下,检验位置因素对记忆结果的影响。简单效应结果表明:在即时记忆水平,位置因素无显著差异,而在延迟记忆水平,位置因素单纯主效应差异显著,F(1,30)=9.354,p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变化词对呈现位置的方法考察了对偶词空间位置的记忆(内隐记忆)对词义记忆(外显记忆)

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即时记忆测验时,空间位置的变化与否对再认成绩无显著影响,而在延迟记忆测验时,变化空间位置的再认成绩要显著好于固定空间位置。这表明变换对偶词对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是有影响的,并且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助于对词义的再识。下面从注意资源分配以及内隐与外显两种记忆的关系探讨这个问题。

根据注意中枢能量理论。注意被看作是用于执行任务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有研究证明,不仅外显记忆需要耗费注意资源,而且在序列学习中的内隐记忆也需要注意能量。在本研究中,尽管学习者的任务是记住对偶词词义,但当记忆固定位置条件的词对时,由于多次在同一空间位置重复呈现同一词对,这使得学习者在进行有意识记忆词对的同时,其空间位置信息也不断得到重复。当一个事物多次在同一个地方出现时,必然会引起注意。或者说,这种重现使得词对的意义与词对的空间位置建立起联系,并且这种联系的强度有可能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加强,从而引起学习者对词对空间位置更多的注意,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信息逐渐被转换到长时记忆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被试记不住词义,确记住了它的空间位置的现象。这实际上说明,这种无意识的记忆对词义记忆起到的不是促进作用,而是一种干扰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经过多次重复呈现的固定空间位置信息有可能比变化的空间位置要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由于人的注意能量是有限的,因而人能同时执行的任务也具有有限性。一种任务量的增加势必会分散注意的能量。对于固定位置,如果在加工空间位置信息上付出了更多的注意能量,那么在词义学习上必然就会减少。而对于变化位置条件,由于一个词对每次重复出现时,它的空间位置总在变化,学习者在记忆加工时,词对意义与空间位置之间很难建立固定联系,使其不会引起更多注意,这样,注意资源则可更多地集中在对词对的记忆上,因此,词对意义记忆能保持更长时间,它使得在延迟测验时,对词对再识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由于位置的变化导致被试付出了不同的注意资源。然而,这种差异为什么只出现在延迟记忆任务中,而在即时记忆中则未出现?分析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它包含了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交叉关系,而这四种记忆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早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短时记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容量有限性,但由于它的记忆间隔时间短,因而有较少遗忘。当学习者在复述学习四次后进行即时再认时,无论是固定组还是变化组均遗忘较少,正确率较高,两种空间位置的不同对短时记忆没有显著影响。当经过一周时间后,由于中间未再进行复述,学习者已有一定数量的词对被遗忘,因此,延迟记忆的再认错误率要显著高于即时记忆,这个结果符合外显记忆的特点。再有,对于固定位置条件,学习者在记忆词对意义时还包含着位置信息的记忆,而在变化位置条件,这种信息由于词对位置不断变化。不能得到及时复述而被很快遗忘。按照Tulving对记忆的分类,这种空间位置记忆属于内隐记忆,而内隐记忆在许多方面与外显记忆不同,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二者具有不同的保持时间。当外显记忆随着学习一测试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时,内隐记忆则随着学习一测试间隔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Tulving等人在关于再认与残词补全的比较实验发现,再认成绩7天后显著下降,而残词补全成绩7天后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外显记忆很快遗忘,而内隐记忆有时能够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这种现象还得到更多实验的证明,如杨治良等人根据大量实验证据,总结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特点,认为内隐记忆随时间推移消退得较外显记忆慢,它在保持时间上具有功能独立性。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在延迟记忆时,在固定位置条件下对空间位置记忆(内隐记忆)的衰退要比词义记忆(外显记忆)慢。这个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不断变换词对的空间位置,似乎可以改变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注意资源分配比例,从而将更多注意资源分配给加工主流信息。

再有,从词对和空间位置两种信息的加工模式分析,词对(外显)记忆的加工过程为:有意识语义加工一保持一有意识提取的概念驱动;空间位置(内隐)记忆的加工过程为:无意识非语义加工一保持一无意识提取的数据驱动。根据Shiffrin和Schneider提出的与注意有关的两种加工层次: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 ㈣,前者主要用于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而后者主要用于困难的,或者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即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这时,获得非注意信息的特征,就相对容易。然而,当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比较困难时,则使用控制加工。这时,人几乎不能注意到非注意信息的特征。此外,练习和自动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大量练习的任务倾向于主要要求自动加工,而练习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控制加工。由于词义记忆和词对所处位置的记忆分属不同的记忆系统,两种信息的记忆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因此存在注意资源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加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信息优先加工,存在加工上的优势。对词义的加工与空间位置加工相比较为困难,属于控制加工,而空间位置的加工水平较低,因此,较为容易。这样就出现了词对词义加工和空间位置信息加工的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差异。在记忆量比较大的情况下,空间位置记忆在竞争中存在某种优势,这种优势的一种可能是由加工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引起的。

综上所述,学习外语的前提是首先必需获得大量词汇,因为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熟练地听、说、读、写。但是对不同语系的人来讲,尤其是成年人,记忆外语单词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学后又很容易遗忘。因此,如果能够遵循人的记忆特点,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使用大脑资源,必将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论

(1)对偶词呈现的空间位置对词义记忆存在影响。且这种影响只出现在延时记忆中;

(2)与固定空间位置条件比较,变换词对呈现的空间位置对延迟记忆有更高的正确率;

(3)不同背景对词对记忆没有影响。

上一篇: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下一篇:小学2~5年级儿童基于成功基础率的策略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