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研究的进展

时间:2022-10-18 12:22:52

偏见研究的进展

摘 要 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偏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涉及偏见的来源、偏见的形式、偏见的消除等。介绍了偏见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关于性别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偏见等的新近研究成果。

关键词 偏见,态度,刻板印象,内隐偏见,外显偏见。

分类号B849:C91

1 偏见概述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prejudice)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产生偏见,就会倾向于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其成员,而对该成员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只给予很少的关注或根本不关注。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偏见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例如,Bourne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因而也是感情、看法和行为倾向的组合,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Allenson认为偏见是不正确的看法与态度。他还认为,对错误态度的肯定或偏爱也属于偏见,只不过人们一般讨论的是具有否定倾向的偏见。在日常生活中,偏见与歧视经常被人们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两个词的含义有本质的不同。偏见是一种态度。因而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歧视(discrimination)则指行为。

伴随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偏见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关于偏见的实质、偏见的结构、偏见的测量、偏见与歧视的关系、偏见的消除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社会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种族偏见、性别偏见、社会阶级偏见等的大量研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偏见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2 偏见的来源

早些时候,社会心理学家们倾向于用社会化、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个人心理因素(如遭受挫折、权威主义人格)等来解释个人为什么会持有偏见。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整个心理学的前沿,人们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偏见的形成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认知机制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

2.1刻板印象效应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生活在信息纷繁而又无法回避的环境中的人们为了节省认知资源,总是尽可能简化自己的认知过程,方法之一便是分类(categorize)。如把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每一类别的人具有某些特点,知道了个体属于某个类别,就容易预见该个体的行为。可见分类可以节省认知资源,认识世界也就相对简单了一些。

对某个人群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刻板印象。有研究者指出,刻板印象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家所讲的“图式”,只不过它是一种专门针对社会群体的图式。这种将刻板印象观点视为一种图式的观点并没有象其它定义那样,强调刻板印象的“不正确性”、“僵化性”、“消极性”等等,认为这些特征是由“刻板印象是个人对某群体的图式”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有许多原因可导致个人持有错误的刻板印象: (1)个人行为的模糊性。人的行为与人的动机并非一一对应,这就给由人的行为判断其人格带来很大的困难。形成正确刻板印象的基础是形成对个人的正确认识。形成对个人的正确认识已属困难,形成对群体的正确认识(正确的刻板印象)则是难上加难。(2)接触机会。有的时候,个人仅仅接触过某一群体的部分成员,可现实要求他不得不形成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这就使人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3)群体的变化。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针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此时的刻板印象就是错误的。 (4)利益和价值。人们对于一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考虑往往会导致对此群体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 (5)虚幻相关。如果两种信息都不常发生,人们会倾向于高估它们之间的相关。这种效应往往导致对少数民族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 (6)缺乏参照标准。

当然。刻板印象与偏见有本质的不同。刻板印象是纯认知的,而偏见作为一种态度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但是,刻板印象可以作为偏见的一部分。态度结构的经典理论认为,态度由认知成分(cogni-tion)、情感成分(affect)和行为倾向(behaviortendency)三个部分构成。刻板印象可以充当其中的认知成分。由于上述列举的原因,刻板印象经常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以它作为基本成分之一的态度也是错误的,偏见即由此生成。

2.2内群-外群效应

人们通常会把社会分为两大部分――我们和他们。这就是说,将人们分为内群(我们,自己人)和外群(他们)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方式。外群的人经常被认为有更大的相似性。例如许多人觉得外国人长相都很相似(异族效应)。不仅如此,外群的人经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具有更多的消极品质。外群和内群的划分在对行为的解释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对外群和内群的归因结果有明显的不同,当发现内群成员行为良好时,人们倾向于将之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原因。而当发现外群成员具有相同的行为时,却倾向于归结为偶然的、外部的原因。Taifel等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fy theory)认为,个体会寻求特定社会群体的认同来提升其自尊水平同。照此逻辑,只有当个体在他所属的群体中或者对文化认同感到安全放心,他才会宽容其它群体和文化。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能够放心地尊重自己所属的群体时,才会对其他群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对外群产生偏见。Hornsey和Hogg在2000年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支持。

2.3公平世界效应

许多人觉得世界是公平或公正的,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现在所获得的奖惩由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许多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人们经常视而不见。假如某个人遭到另一个人粗暴无礼的对待,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这个人做了什么错事,其实,也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责任。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没有看到事情不公正的一面。公平世界现象实际上是让人满足现状,所导致的偏见使人们对不公平的现象心安理得。

3 偏见的形式

3.1 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

首先介绍一个有趣的研究。Ayres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员走访了芝加哥地区90多家汽车销售商,采用统一的策略讨价还价,就销售商的一款成本价约为11000美元的新车,询问最便宜的售价。结果发现给白人的最终售价较为便宜,给有色人种的最终售价较贵。由这种价格的不平等可以看出偏见的存在。由此可见,在行为中,偏见常常以一种微妙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在人们对那些熟悉的、相似的以及感觉舒适的人或事物的偏好上。这说明了人们具有双重态度体制(dual attitude system)。针对同一对象人们可以有不同的外显(意识)和内隐(自

动)态度。在内隐态度中偏见常常表现为自动刻板化、现代种族歧视(modern racism)、文化种族歧视(cultural racism)等。

偏见存在于人们的知觉、分类、学习、记忆当中。它影响着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评价,可以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测量。但是偏见常常是深入的、无理性的,它肯定存在着无意识的根源。应用心理动力学模型的无意识理论,Adorno等人假定被压抑的内在冲突可以投射到无反应的外群体中,导致了偏见的产生。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偏见中可能包含着内隐成分的假说。另外,在对偏见的研究中也发现对同一社会群体可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自动被激活的,另一种是有意识地激活的。

由此可见,社会认知中的偏见包含有意形式(外显偏见)和无意形式(内隐偏见),这两种形式的偏见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联系。内隐社会认知中,内隐偏见被定义为社会群体和消极评价间的自动认知联系。外显偏见是信息加工的有意控制过程;内隐偏见受刺激环境中线索的驱动,是对自发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识内容的激活。

关于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关系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早期对内群体态度的研究认为两种形式的偏见具有相互对立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即分离模型(dissociation model)。此模型认为内隐偏见反映了经过社会性的学习获得的具有文化共享性的种族刻板印象,而外显偏见则反映了精细的控制加工过程以及基本人格信仰的获得。这两种形式的偏见也反映了对内群体态度测量的两个不同过程――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后来,MODE模型(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 as deter-minants of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attitudesinfluence behavior)提出在记忆中被自动激活的并不一定是一些社会性的、具有文化共享性的刻板印象,而是个人评价,即态度。此观点实际上认为内隐与外显两种测量方法实际上是测量同一种潜在的知识结构,即个人种族信仰。近来的研究显示两种形式的偏见间确实存在相关。当外显偏见水平增加时,内隐偏见水平也相应增加,这表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

在测量中,外显偏见经常采用的测量工具是问卷以及自我报告的方式。例如现代种族歧视量表(modern racism scale)。对内隐偏见进行测量时,除了采用测验(如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LAT;现代种族偏见量表,modernracial prefudice scale)之外,最常用的是启动范式,把反应潜伏期作为指标。例如,先呈现一些不同种族人群面孔的图片(作为启动刺激),然后再让被试对一些目标词进行评价(消极或积极)。从反应潜伏期来看对启动刺激的评价是否抑制或促进了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

3.2研究现状

在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的研究中,虽然也研究性别偏见(如性别刻板印象等),但是最普遍的研究课题是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在种族偏见的研究领域,大多是研究被试对外群体的态度。偏见是对某个社会群体的消极评价和敌意,种族中心主义则是形成和保持对多个非本族群体的消极评价和敌意的倾向。种族中心主义强烈的个体无论与外群体的联系程度如何,无论是否存在群体间的竞争,都会对外群体有所贬损。

内隐偏见的存在可以通过内隐种族中心主义的存在来证明。利用语义启动范式,让被试首先完成姓名辨认任务,根据姓氏判断种族,目的是加强被试已存在的种族观念。然后在这些姓氏词汇的启动下对消极和积极评价词汇进行真词或假词的词汇判断(Zexical decision task,LDT)。此研究发现确实存在内隐种族偏见效应。其内隐种族偏见的效应强度与外显的种族态度测量分数趋势一致。

也有研究通过种族中心主义进一步探究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的关系。在Cunningham等人的研究中,第一个任务是检测种族偏见,第二个任务是通过对5个团体态度间关系的研究为第一个研究提供内隐种族中心主义及其与外显种族中心主义的关系的证据。研究采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为内隐和外显民族优越感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在两个任务中,对外群体的平均外显态度都是积极的,而内隐态度都是消极的。这表明内隐和外显偏见是有区别的。但是,在两个任务中内隐与外显态度相关。潜在的变量模型表明在种族中心主义系统内有一个简单的结构,而变量的组织以特异性(specificity)为依据。这些结果表明了内隐种族中心主义的存在,而且它与外显种族中心主义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3.2.1 性别因素

在种族偏见的研究过程中,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发现了外显偏见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的种族偏见程度更强烈。那么,内隐偏见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便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具有高或低外显种族偏见的人在自动刻板印象的激活上(automatic stereotype activation)可能并无差异。有研究专门关注偏见测量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中首先呈现有关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的特征词汇或图片(如面孔),目的是让被试处于一个现成的偏见背景当中。然后让被试完成一个看似无关的任务――阅读一篇文章,形成对某个人物(文章主人公)的印象。先前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如面孔)即为启动刺激。结果发现女性比男性产生更大的内隐偏见,这与外显偏见的性别差异趋势相反,进一步证实了两种偏见形式在性别方面的区别。

3.2.2面孔、表情因素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孔具有首要作用,因为它是人们对他人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步,例如,在上述诸多种族偏见的研究中,很多都采用面孔照片作为刺激的一部分。有的时候,人们会从面孔、表情去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人们在对模糊表情进行解释的时候,无疑会把自己的观点(包括偏见、刻板印象)应用进去。研究显示,因为有些国家的文化中对有色人种存在刻板印象,所以对有色人种具有似敌意表情的面孔图片进行知觉时,与对具有相同表情的白人面孔图片相比,更容易把他们知觉为是具有攻击性的。而这种面孔效应(facial effect)在内隐测量中更为明显。由此可见,面孔在种族偏见中的作用。

同样表情也是面孔影响偏见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微笑的面部表情利于抑制种族偏见的产生,而含糊的或是含有敌意的面部表情更能激活内隐种族偏见的产生。

4 偏见的消除

消除偏见一直是人类努力的目标,在当今社会消除种族中心主义、性别偏见等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心理学家也始终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探索消除偏见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诸如改变错误的刻板印象、增加个人间平等接触、

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等策略。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对于消除偏见的有效途径获得了更多的发现。

4.1 改变刻板印象的有效途径

人们早就发现,通过改变人的刻板印象来消除偏见并不容易。刻板印象由于其“刻板性”,本来就难以改变。可喜的是,通过近些年的研究工作,心理学家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改变刻板印象的具体技术。

首先,研究者发现,降低刻板印象的影响可以通过激发个人树立无偏见的信念来达到。帮助个人建立公正对待每个人的信条会有助于减少其个人偏见。此外,还可以鼓励个人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独有特征,而非他人只属于某个群体这一点点信息。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心理学家还发现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来减少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例如,在看到有关刻板印象的图片刺激时,要求被试做否定的判断或回答确实可以降低随后实验中对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

当然,这种对刻板印象说“不”的技术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例如,训练效果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它对部分刻板印象有效还是对全部刻板印象都有效?很显然,此类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不过它毕竟提供了一个通过改变刻板印象来消除偏见的潜在的途径。

4.2延伸接触假说

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平等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是消除偏见的有效途径。但是,人们也意识到,这种接触在实际社会生活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这一点导致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感到沮丧。但是,近年来提出的延伸接触假说(extended contact hypothesis)却为他们带来了希望。该假说认为,对于消除群体间的偏见来讲,个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并非是必须的,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所在的群体中已经有人和其它群体的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会产生消除偏见的效果。这种间接的接触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的:(1)了解到这种友谊的存在可使人意识到与外群体成员接触的观念是可以接受的,本群体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排斥外群体;(2)了解到这种友谊的存在可使人降低与外群体交往的焦虑程度;(3)了解到这种友谊的存在可使人认识到外群体成员是能够接受本群体成员的。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证实了延伸接触假说的合理性。

4.3再分类一内群认同的普遍模型

前已述及,人们倾向于把周围的人们分为“我们”和“他们”,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对这两类人的行为采取不同的解释,这是导致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Gaertner等提出的内群认同普遍模型(commoningroup identity model)认为,不同群体的个体视他们为一个单一的社会实体的成员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主动接触增加,群体间的偏见也会随之减少。这个理论涉及到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问题。例如,中国队与韩国队进行足球比赛,中国的球迷把中国队视为“自己的球队”,把韩国队视为“他们的球队”,当然希望中国队战胜韩国队。可是,当在韩日世界杯上,中国队早早被淘汰,许多人又把希望寄托在韩国队身上,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球队”,希望它能战胜对手,为亚洲人增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我们”和“他们”再分类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利用这种再分类机制消除偏见呢?Gaertner等人认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在一起合作共事的经历。当属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变成“我们”,敌意和偏见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5 小结和展望

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在近几十年里对于偏见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这些进展是伴随心理学其它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而获得的。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偏见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心理学关于内隐认知的研究热潮使得社会心理学家认识到,除了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外显的偏见,还存在着不能用言语表达、甚至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内隐的偏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神经科学将关于人的认知功能的研究与脑科学结合起来,正成为心理科学新的前沿之一。认知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相互接近诞生了心理学新的研究分支――认知神经社会心理学,将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技术和研究范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经常可以在不需要被试言语报告和外显反应的情况下探测其偏向,这是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了不起的进步。认知神经社会心理学已经在对刻板印象等的研究中发挥作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它对偏见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凸现出来。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获取心理学外文电子期刊全文的主要... 下一篇:图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判断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