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广西

时间:2022-07-02 06:52:53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86岁的人生历程。6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为他致的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今年是郭沫若先生逝世30周年。这位集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的业绩已广为人知。这里,笔者从郭沫若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撷取几个他与广西有关的片断,以飨读者。

挚爱之妻是广西人

一代文豪郭沫若一生中先后与5位女性有过婚恋关系。第一位是张琼华,1912年春,21岁的郭沫若与由父母包办的张琼华草率完婚,婚后5日即离家回成都府中学读书,两人毫无感情可言。1916年,赴日本读书的郭沫若在东京与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即安娜)相识,对安娜的爱恋强烈地触发了郭的诗情,当年岁暮,两人开始同居。北伐战争期间,郭沫若与在他领导下的政治部干事安琳相恋。第四、第五位是广西贺县籍的于立忱、于立群姐妹俩。

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在《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中记述:妈妈于立群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原籍广西贺县(今贺州市),其父不负责任,终日饮酒闲逛,其母岑蕴文(岑春煊侄女)不堪丈夫虐待,带立忱、立群、立修等子女离家,到北京定居去了。

说起于立群因何成为郭沫若夫人,还有一段浪漫的“移情之爱”的故事:

1936年,正在日本的郭沫若和天津《大公报》驻东京记者于立忱通过接触,交往相识了。这位正直的女子深深吸引了郭沫若,两人彼此共同语言很多,渐渐有了感情,于立忱成了与郭有恋爱关系的第四位女性。于立忱性格外向,敏感多情,令郭沫若颇为欣赏。郭在日本时给她写了不少情诗,倾诉衷肠。在郭的心目中,于立忱如一树“大山朴”(白玉兰)般迷人,他“喜欢它那叶像枇杷而更滑泽,花像白莲而更芬芳”。一个是多情才子,一个是如花女郎,两人很快就在异国掀起一阵风雨,令郭的日本夫人安娜深感不安。但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两人很快被拆开了。

1937年初,于立忱比郭沫若先期回国。5月份,这位才女竟为国自缢了,她在绝命书上写道:“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1937年7月25日回国参加抗战的郭沫若在上海听到这一消息后,歉疚交加,悲痛欲绝。到沪第四天,他就与友人一同去公墓凭吊于立忱。

郭沫若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不久,郭在参观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时,经诗人林林等介绍,认识了收容所的工作人员、于立忱的胞妹于立群。

于立群和于立忱都是在北平长大的。于立群原名于佩珊,14岁在北平考入由黎锦晖主持的进步文艺团体“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毅然离家只身去了上海。她演过戏、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在戏剧电影界已能自立。当时,她20出头,留着两条小辫子,穿一身蓝布衫,面孔晒得黧黑,俨然一个乡下姑娘,但显得朴素大方。于立群第一次和郭见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郭曾写诗形容于立群“凤眼明贞肃,深衣映缁蓝。人前恒默默,含意若深潭。”

在日本时,郭沫若与于立忱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的,而他看见于立群时也是一见钟情,他把对于立忱的爱移到了于立群的身上。此后,两人因救亡工作的关系,常常见面。从于立群这方面来说,因为有姐姐和郭沫若的那层关系,再加上岁数相差20多岁(郭此时已46岁),她对郭只是由衷地敬重,将其视为师长,并无他意。

1937年底,上海失陷,郭沫若去了广州,于立群等随行。1938年元旦,《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郭任社长,于立群和郁达夫的妹妹郁风任编辑。工作稍有头绪后,郭沫若去了长沙。这时,于立群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她带着的信函去长沙向郭转达,要他马上去武汉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为政治部副主任。和田汉等人早看出了一些苗头,戏称于立群是“特使”。

这时,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不久,他们回到了广州。郭要去武汉上任,于立群想去延安,于是决定同郭作伴,先去武汉。为了行动方便和隐蔽活动,她把行李搬到了郭租住的新亚酒楼。两人在酒楼一同写了几天字,中间不出门。

郭沫若在《洪波曲》记述:“她写一手黑顿顿的大颜体字,还用悬肘,这使我吃惊了。我从前也学过颜体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我便问她,是什么时候学过书法?她告诉我这是他们的家传,祖父是写颜体字的,母亲也是写颜体字的,从小便学来这一套,这大概也是一种家庭教育吧。颜体字的严肃性可能起规范作用,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有了这样一位严肃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体字,惹得我也陪着她写了几天大颜体字。”这样,两人越发谁也离不开谁,并且实际上已经同居了。

于立群还想去延安,郭写诗向她表白:“陕北陕北我心爱,君请先去我后来,要活总要在一块。”(见《陕北谣》)于立群看到同志们一同战斗,工作得很好,在朋友们的挽留下,便决定先不去延安了。

1938年,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郭沫若与于立群搬到武大教授宿舍居住。郭沫若和成了邻居,于立群与邓颖超作了伴。两家往来密切,和睦亲热,有朋友来访,往往一起招待,一起合影。

建立家庭后,于立群成为郭工作上的战友、生活上的伴侣,悉心照顾丈夫。于立群一生始终自居配角,帮助郭沫若完成不朽的业绩。

抗战期间在桂林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郭沫若辗转到长沙,长沙大火后又到衡阳参加南岳会议。11月,他在南岳避日寇空袭时,写诗寄怀远在桂林的于立群:“花朵插君胸,花粉染君衣,花朵虽凋谢,花粉永不离。”12月2日清早,郭沫若由衡阳坐火车动身,3日清早到达桂林。

郭沫若带领第三厅人员到桂林后,把三分之一的人员留下来参加行营政治部,另外的人员陆续用卡车送往重庆。当时,孩子剧团的小朋友们自告奋勇,决定从桂林步行到重庆,沿途演出。这个计划后来竟获成功,一时传为美谈。

此时,《救亡日报》的工作人员也陆续到了桂林,本来打算立即复刊,但因经费无着,地方当局亦无意帮忙,复刊不成。郭沫若到桂林后,抓住陈诚不放,要政治部给津贴,陈诚很勉强地答应每月给津贴200元。此时,夏衍又到香港筹了一笔经费。于是,这份由文化人办的报纸,便在1939年元旦复刊了。但《救亡日报》两年后停办,是何浩若接任第三厅厅长后,亲自跑到桂林勒令停刊的。

于立群于1938年11月11日与夏衍、孙师毅、池田幸子等同车,离开长沙后比郭沫若先到桂林。她曾在广西省政府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但不幸遭日机轰炸,除随身穿的衣服外,所有东西都被烧光了,人没伤着已是幸事。

在桂林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住在乐群社,与冯乃超、杜国庠同住。不久,好友阳翰笙从香港采办医药用品回到桂林,也住在乐群社。

那时,白鹏飞(字经天)任广西大学校长,郭沫若与白鹏飞是日本帝国大学的同学,因此白先生很殷勤地招待郭沫若和于立群。他还请郭沫若到良乡的大学里去讲演。1938年12月27日,郭沫若、于立群离开桂林飞往重庆。

视察广西题咏多

建国后,郭沫若身兼多个要职,国事、外事、公务繁忙,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争取来广西视察,游览风光。

1962年6月间,郭沫若给一位朋友去信表示:想回四川去登峨眉山,但未必能实现,想去的地方还有福建、广西等地。结果,四川老家未能成行,广西之行却实现了。

1963年3月,身为中国历史学会会长的郭沫若,与副会长翦伯赞及于立群一起,赴南宁参加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南宁期间,郭参观了广西博物馆,看了美协画展,游览了市区,写有《满江红・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博物馆见大量铜鼓陈列》、《南宁见闻》、《在南宁看美协画展》。之后又到武鸣游览,书写《武鸣纪游》二首。

告别邕城后到柳州市,写有《途次柳州》、《重访柳侯祠》、《柳州登立鱼峰》、《柑香亭》和《在柳侯祠植树》5首诗,并与翦伯赞、林克武、于立群等在柳侯祠公园种植塔松4株。

3月24日,郭沫若一行来到桂林游览。畅游了七星岩、芦笛岩和月牙楼、榕树楼。游罢两洞,他既赞叹芦笛岩精巧玲珑,又惊叹七星岩雄伟浑厚。游罢即成《满江红・桂林游七星岩》、《满江红・桂林游芦笛岩》两首词。

游完七星岩,又登月牙楼,从窗口眺望七星公园,但见山峦苍翠,花木如绣,赞月牙楼简直是一座画廊楼,他又即兴作诗一首,填《西江月》一阙。

回驻地后,郭来到榕湖边,登上榕树楼(南城门),在楼上欣赏榕湖美景,浏览了桂林市部分出土文物和摩崖拓本,并用桂林清代名画家罗辰的端砚发墨,为拟建的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题写了馆名,重写了“音乐家同志之墓”墓碑,还为文管会等单位题词。

在回榕湖饭店时,郭与陪同游览的自治区政府秘书长林克武、广西史学会副会长吕集义、桂林市委书记陈亮等漫步湖畔,寻章觅句。到达饭店时,才思敏捷的郭沫若已偶成七律一首。

第二天,天公不作美,小雨阵阵,未能游漓江。郭便借此时光重登榕树楼,兴致勃勃地展阅了王半塘墨宝,并应邀挥毫题书。书毕,又为雨中重登榕树楼即赋《西江月》一阙。

3月26日,天仍未晴,郭沫若与夫人冒雨漫游桂林至阳朔漓江两岸风光。船至画山时,正是云缭雾绕,“九马”腾云驾雾,跃跃有神。郭注目凝视,对陪同同志说:“看,九马化成龙了!”陪同者介绍道:“下游平乐县拟建昭平水库,一旦建成,水位提升淹没画山山脚,九马会有几匹进龙宫,化成龙了。”一路上奇峰突兀,云雾变幻,面对神奇意境,郭的诗兴勃然,在船上又吟成了4首诗。回桂林后,意犹未尽,又作《春泛漓江》一首。

27日,原定去兴安看灵渠,但早上春雨连绵,只好改期。下午放晴,他不肯放过良机,又游叠彩山,步入仰止堂,瞻仰明末民族英雄瞿式耜、张同敞刻像。陪同游览的同志指着刻像下的一块空白处对郭说,1959年立碑时特地留下一块地方,待郭老来桂时题写像赞。郭听后点点头,即一字一句地吟读瞿、张二公狱中唱和诗《浩气吟》。

从叠彩楼出来,郭健步登上明月峰绝顶,在拿云亭中构思对瞿、张二公的像赞。从叠彩山下来又游王城独秀峰。

回到榕湖饭店后,郭当晚就将瞿、张二公像赞交给桂林市委负责同志。

3月28日,雨过天晴,郭沫若一行兴致勃勃乘车前往兴安,参观灵渠。之后,郭沫若一行登船至灵渠铧嘴,观看了湘漓分水工程,并在“湘漓分派”大石碑前摄影留念。到了三将军墓,郭听兴安县委负责同志介绍,张、刘、李三将军是石匠出身的修渠领头人,惊叹不已。他说,2000多年前,三将军这批劳动大军斩山凿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这一伟大工程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灵渠游毕,郭沫若即兴作《满江红》一阙、诗一首。诗题为《兴安观秦始皇时史禄所凿灵渠》: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

铧咀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

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联翩作主裁。

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迹费疑猜。

游览了南宁、武鸣、柳州、桂林、阳朔、兴安等地风光,游兴极佳的郭沫若多所吟咏,遂有诗集《邕漓行》问世。该书收集郭沫若1963年3月到广西诸地纪游诗27首,1965年3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宣纸线装,颇为精致。

此前,郭沫若写的广西纪游诗尚有1965年5月6日作《寄题广西勾漏洞》一首和1965年10月20日作的《题三江程阳桥》一首。三江程阳桥写道: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如今,其俊逸的郭体题字及诗作的墨迹刻于程阳桥旁和勾漏洞口,使两处名胜古迹增光添彩,让人驻足诵读,遐想联翩。

上一篇:痴迷中国文化的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下一篇:60年前五大汉奸公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