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猝死患者的急救和护理

时间:2022-07-02 06:51:46

门诊猝死患者的急救和护理

【摘要】 目的:分析在猝死患者急救中门诊护士发挥的作用,加强门诊猝死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门诊收治的猝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门诊猝死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由门诊医生、护士携带器械和药品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则由急诊医生、护士携带抢救器械和药品进行抢救。结果:观察组从患者猝死到开始抢救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抢救有效率和无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猝死;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93-02

猝死主要指的是突然、迅速的临床死亡,是现代急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院前遇到的较为严重的急症[1]。猝死患者发病较为突然,预测性比较低,病死率较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需要分析门诊猝死的特点,做好防范,提高门诊急救的水平,降低猝死率。本次研究选择猝死患者80例,对患者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猝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8岁。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门诊猝死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4~80岁。猝死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规定,发病后6 h死亡,临床表现如下:(1)意识丧失;(2)颈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4)瞳孔散大。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或者是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静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例)

平均年龄(岁)

男 女

对照组(n=40) 28 12 45.0±1.1

观察组(n=40) 24 16 45.2±1.2

P值 0.052 0.052 0.060

1.2 方法

对照组:在门诊出现猝死患者时,急诊医生、护士携带抢救器械和药品进行抢救。护士进行常规的护理,根据急诊医生的急求措施,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观察组:2012年6月,在门诊配备较为齐全的急救器械以及药品,门诊护士主要负责,对于门诊分诊护士,医院定期进行规范化急救培训,当出现猝死患者时,就近分诊护士快速的携带急救物品到达现场,配合医生展开抢救。记录从猝死到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医护人员到现场后,根据心肺复苏指南,评估患者的病情,当心跳消失后,进行急救护理。(1)门诊护士在1 min内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开放气道,并设置呼吸气囊,另1名护士进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医师对患者实行胸外心脏按压。(2)在2 min内,护士建立静脉通道,于上肢较大的血管实行穿刺,进行静脉针留置。在2 min内,对心电、血氧以及血压等进行监测。若患者有室颤,实行电除颤。推注阿托品等药物。(3)结合患者的情况实施急救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现场复苏效果,成功:自主循环以及自主呼吸得到恢复,患者的意识处于基本清楚的状态;有效:患者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或者是仅仅自主循环得到恢复;无效:自主心跳、呼吸和意识等没有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抢救时间

观察组从患者猝死到开始抢救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 min

组别 从患者猝死到开始抢救时间 抢救的持续时间

观察组(n=40) 1.47±0.37 39.52±5.56

对照组(n=40) 3.54±0.50 40.29±5.15

t值 21.05 0.64

P值 0.05

2.2 现场抢救结果

观察组在抢救有效率和无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现场抢救的结果比较 例(%)

组别 成功 有效 无效

观察组(n=40) 11(27.5) 23(57.5) 6(15.0)

对照组(n=40) 8(20.0) 13(32.5) 19(47.5)

字2值 0.62 5.05 9.83

P值 0.06 0.04 0.03

3 讨论

在临床上,心脏呼吸骤停是较为危急的情况,应当即刻进行心肺复苏。闫丽影[2]报道研究心肺复苏和猝死急救成功率的相关性,在常温下,心脏停止3 s后,患者就会有头晕感觉;10~20 s会出现昏厥,40 s左右表现为抽搐;30~40 s后瞳孔散大;60 s后呼吸就会停止,大小便失禁;4~6 min后,脑细胞出现不可逆转损害,所以要想使患者得救,恢复神志意识,需要在心脏呼吸停止以后4~5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复苏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会越高。

孙广明等[3]报道研究26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急救措施,报道显示,心脏骤停的急救在于争夺时间,猝死患者多数发生在院前,通常会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猝死以后,多数患者在4~6 min出现不可逆转脑损害,数分钟后,就会进入到生物学死亡。院前猝死的心肺复苏是较为困难的问题。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有效率比较高,主要是由于从发现猝死到急救的时间较短。李学良[4]报道显示,心跳停止1 min后被救活的几率为40%~60%,在心跳停止4 min后,约为50.0%;4~6 min约为10.0%,超过10 min,极少存活。因此需要第一目击者熟悉心跳停止和复苏技术,并能够迅速的进行抢救[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急救方法值得借鉴。为降低猝死患者的死亡率,急救的抢救措施是必要的条件,护士行动迅速,医生及时的确定急救的方案是重点[6-9]。观察组患者是由门诊医生、护士携带器械和药品进行抢救,护士经过多次急救培训,熟悉抢救的过程。在接到急救电话时,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能够在救治途中,做好抢救准备,赢得抢救的时间。在抢救的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从猝死到开始抢救的时间为(1.47±0.37)min,对照组为(3.54±0.50)min,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表示观察组抢救准备工作比较迅速,准备过程比较熟练。

在到现场以后,需要迅速的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迅速的采取急救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当确定患者出现猝死时,在心前区捶2~3下,对心前区进行锤击。如果捶击无效,需要立刻进行CPR。医生到达现场以后,医生代替护士进行CPR,准备除颤器,进行除颤。护理人员之间加强配合,通过训练形成比较默契的关系,有助于抢救工作的开展。在抢救持续时间方面,两组分别为:(39.52±5.56)min、(40.29±5.15)min,观察组抢救的时间较短,过程迅速,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门诊猝死患者的急救,要加强对门诊护士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抢救方法,能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毓萍,任继刚.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42-43.

[2]闫丽影.心肺复苏技术与猝死急救成功率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8):5872-5873.

[3]孙广明,冯东兴,马红旗,等.26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96-97.

[4]李学良.猝死患者68例急救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956.

[5]高正群.心脏病患者猝死1例抢救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4):3146-3147.

[6]刘兴鹏.猝死急救“黄金4分钟”[J].医药食疗保健,2013,12(8):13.

[7]张瑛,张永兰,李慧珍.探讨门诊护士在猝死患者急救与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3):112-113.

[8]纪莲莲.猝死复苏后的护理方法和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4):352-353.

[9]刘群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6):807-808.

(收稿日期:2013-12-08) (编辑:韩珊珊)

上一篇: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一篇: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