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产业选择分析

时间:2022-07-02 03:22:02

山东枣庄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产业选择分析

摘要: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开采,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枣庄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紧要关头。近几年,枣庄凭借自然、交通等优势,正以煤化工产业和旅游业为主进行转型,如今,这两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枣庄的发展。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仍旧依靠煤炭及水资源,并且不能促进就业,枣庄经济转型的重心最终将转移到旅游业。

关键词:转型;煤化工产业;旅游业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产生了很多依托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些城市主要是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他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加速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逐渐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速的迟缓,经济效益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后续发展力。

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山东枣庄市名列其中,这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由传统的资源产业向煤化工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

二、枣庄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可以说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枣庄市土地总面积456.48千公顷。截至2008年底,枣庄市总人口为383.24万人。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现已开采利用16种,其中煤、石灰岩、石膏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枣庄因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兴起而发展壮大,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开采,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煤炭资源是有限的,现在枣庄正面临资源逐渐衰竭的严重问题,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一)煤炭资源的枯竭

不可再生资源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对于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现象,我们正在寻找着不同的替代资源,然而现在我们除了太阳能还没有找到成熟、方便使用的能源。煤炭仍然是提供能源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随着百年时间的开采,枣庄的煤炭存量越来越少。并且枣庄市统计局在《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已探明煤矿区和总资源储量做了修改,分别改为68处和16.5亿吨,而不是以前的98处和19.78亿吨。根据《统计公报》2007年原煤产量为3281.57万吨,2008年原煤产量为2868.12万吨,2009年原煤产量为2985.85万吨。照这样推算平均每年产煤3000万吨,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枣庄累计采煤量占总量的70%。根据这两个数据,枣庄的“煤炭寿命”还剩16-17年了。

(二)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普遍问题,枣庄更是如此,从表1可以看出这五年来枣庄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状况,并且2004-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下降,而第三产业在2004-2007年却有下降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如此之高,主要是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支撑作用,而这五大行业主要是依赖资源,并且技术含量过低,产业关联度也不高,都不能够长期地作为枣庄的主导产业。

(三)生活环境质量差

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破坏严重,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造成水和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的美观和完整性。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枣庄地下的空洞,已经造成部分地方塌陷,其他地方塌陷的可能性也极大,尤其是枣庄处于地震带上,若是发生地震,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情况会造成市民的恐慌。煤炭的初级加工和使用,都是比较低效的,排出的粉尘和烟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人才严重外流

当今社会,人才和技术这两个要素是越来越重要了。众所周知,山东是一个教育大省,枣庄当然在教育方面也不会差,每年都会有20-30个人考入清华北大,普通高考录取率都在70%以上。一方面,枣庄市输出的学生都是优秀人才,但是每年返回枣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这其中存在这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枣庄的发展前景不尽人意,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到家乡,他们认为这里不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是这样枣庄越是缺乏人才,越是发展不起来,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枣庄市内的普通高等学校质量不高,没有什么所谓的名牌大学,所以生源的质量也不是特别好。这样,两方面加起来,就只会产生“人才逆差”。

(五)经济封闭、对外贸易少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通过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吸收外来的新知识,并使之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比较才会有进步,竞争在经济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由表2可以看出,枣庄市的进出口额很小,只占山东省的1%都不到,可想而知,枣庄的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程度过低,并且我们出口的商品都是比较低端的,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更不容易获得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

三、枣庄经济转型的产业优势

(一)煤化工产业优势

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实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能源是任何国家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大力研究开发替代能源。煤可以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和能源产品,来替代部分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并可以生产甲醇、二甲醚等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

1、煤炭资源优势。枣庄市煤炭储量较大,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平均每年原煤产量3000万吨,充足的煤炭原料对发展煤化工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水资源优势。煤化工是高耗水产业,充足水资源是发展煤化工的关键。枣庄200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1.17亿立方米,2008年降水量为913.5毫米,高于全国年平均降水量200多毫米。现有岩马水库、马河水库、户主水库等大中型水库5座,2007年总库容4.7亿立方米。这些水资源可以满足煤化工用水的需求。

3、交通运输优势。国内需求煤化工产品的集中地是华东、华南地区,距离枣庄市一般在200公里以内。枣庄市境内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及国家现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煤化工园区内有铁路专运线连接到京沪铁路干线。并且距日照、连云港出海港口不足200公里,是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区中离港口最近的一个。境内有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航道,水运安全便捷,运量大,成本低,交通优势尤为明显。

4、产业基础优势与技术人才优势。枣庄煤化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以鲁南化肥、国泰化工、新能凤凰为龙头的煤化工企业集

团,以枣矿、中泰、辰龙、丰源、王晁为

龙头的煤炭企业集团,以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的科研机构,以盛隆焦化和海化煤业为龙头的煤焦化企业。近年来鲁南化肥厂等大企业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聚集了煤化工技术和一大批人才,并成为我国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

(二)旅游业优势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产业,它所带来的效益日益突出,旅游业的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必将带动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广告业等许多行业,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自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的就业。有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所以,旅游业又称为“引爆产业”。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提供5人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者,政府会对生态环境加强治理和管理,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不但吸引了游客,而且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1、区位优势。枣庄市位于环渤海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区域、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过渡地带,处京沪线之中点,苏、鲁、豫、皖在此交汇,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十分便捷。这四省成为枣庄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枣庄位于山东省的黄金旅游线“山水圣人”旅游线的延长线上,如果宣传得当,就可以吸引大批旅游爱好者。

2、旅游资源优势。一个城市想要发展旅游产业,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旅游资源。枣庄的旅游资源可谓是数不尽,其中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根据《枣庄市资源调查报告》,枣庄市分布有大量的山岳奇峰和溶洞等,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枣庄市生物风景名胜资源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受地形、森林和降水等影响,枣庄市形成了多处水文名胜资源。枣庄市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许多重要的人文资源,枣庄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这些足够吸引旅游者到枣庄来观光。

3、交通优势。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交汇于此,举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东西穿过,交通优势尤为明显。不仅外在的交通便利,在枣庄市内同样如此。游客不论是坐火车还是汽车到达枣庄,在火车站和汽车站附近都有公交公司,不论去哪都很便利。加之,2009年以来,枣庄市投资建设BRT快速公交,更加促进了交通的便利。

四、枣庄经济转型的产业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供需结构、区际贸易与区际投资、制度安排等的变动发展而发生变化,进行着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枣庄的经济转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主要还是在第二产业上发展煤化工产业。虽然煤化工产业能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进行资本积累,但是却不能增加就业,并且发展煤化工产业也要依赖煤炭资源。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可以促进就业,并脱离煤炭资源的束缚,这才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经济规律。2008年以来在保持煤化工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把转型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旅游产业。目前煤化工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枣庄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枣庄市统计局.2009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王任飞,翟东升.还资源型城市“一片蓝天”[J].宏观经济管理,2006(4).

3、段学成,朱晓辉,王国梁.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以山西临汾为例[J].城市问题,2007(5).

4、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

(作者单位:王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蒋苗苗,河海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高房价的应对思路 下一篇:蒙阴县关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