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还是“魔鬼”

时间:2022-07-02 03:19:55

【摘要】朱蒂斯是西方油画中经常被描绘的女英雄形象,曾以不同的形象和姿态展现于与世人面前,但在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笔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的朱蒂斯。本文正是通过这幅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浅析克里姆特独特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朱蒂斯;荷诺芬尼;克里姆特;天使;魔鬼

朱蒂斯是闻名于西方世界的民族女英雄,据《圣经・旧约》中的记载,她是犹太国彼士利亚城中的一位富有的寡妇,其容貌绝美,无论是任何男子,只要看她一眼,可怜的双眼就再也转不开了。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两河流域的亚述王国无比强大的时期,犹太人民所居住的城镇经常遭到亚述军队的攻占和洗劫。朱蒂斯的英雄事迹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当时,亚述大军将彼士利亚城围困了三十四天,城中的犹太人全部胆寒于敌军将领荷诺芬尼凶狠残暴的声名,竟无一人敢出城迎战。眼看城市就要支持不住,就在大家准备屈服投降之际,美丽的朱蒂斯站了出来。她将自己盛装打扮,带着自己的贴身女仆直接走进了亚述人的军营,她向荷诺芬尼谎称自己是被犹太人所逐,昏庸的敌方将领看到她优雅的风姿,曼妙的容颜,竟然相信了她的话,特许她留宿在军营。朱蒂斯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终于在第四天的夜里等到了机会,她将荷诺芬尼灌得酩酊大醉,并乘机割下了他的头装进口袋,与女仆连夜赶回了彼士利亚。第二天,犹太人将荷诺芬尼的首级挂上了城楼。朱蒂斯于万军马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壮举振奋了全城军民的士气,大家乘势向敌军发起了猛烈地反攻。然而,由于敌方军队失去了统帅,军心大乱,不战而逃,彼士利亚转危为安。朱蒂斯于是成了犹太人心目中的英雄,无数的男子向他们心中的“天使”求婚,但都被她一一婉拒了。

很显然,在《圣经》中,朱蒂斯是以拯救苍生于水火的圣洁“天使”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而与之对应的荷诺芬尼便是“魔鬼”撒旦在人间的化身。后世许多艺术家都对这一经典的圣经故事进行过描绘,如卡拉瓦乔和丁托列托等。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试图表现出朱蒂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树立她端庄圣洁的救世主形象,以体现出宗教故事所赋予朱蒂斯的作为天使化身和民族女英雄的传统涵义。然而十九世纪的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却创造出了一幅别样的《朱蒂斯与荷诺芬尼》,他完全抛弃了人们对朱蒂斯形象的传统定义,而是将这个传统题材中“天使”变成了诱惑夺命的“魔鬼”,以此来表现一种世纪末的颓废和厌世之情。欣赏这幅画作,观者不难从他的笔下体会出一种隐晦的色情意味。

在这幅画中,我们很难从朱蒂斯身上找到一丝天使的端庄和圣洁,她甚至也完全摒弃了其在古典传统绘画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无畏、果决和坚毅的精神品格。相反,这个朱蒂斯更像是一位妆扮时尚的交际花和,她那慵懒的神情,微闭着的双眸和轻轻张启的双唇,无一不散发出那种欢场女子特有的魅惑和放纵;她毫无顾忌地敞开胸怀,浑身都散发着充满的麻木和倦怠。经过仔细得寻找,我们才勉强在画面的右下角找到“魔鬼”荷诺芬尼,他的那半个头颅,在曼妙女郎魅惑笑颜的映衬下,显得又是那样的卑微和可怜。看到这里,很多观者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全新的疑问:我们的朱蒂斯,她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很明显,作者在这幅画中已经把之前同题材作品中“民族女英雄”的元素完全抽离,而是将人民心中的“天使”形象表现为的象征,并通过性感妖艳的女性形象刺激观者的感官,进而表现作品中女人诱惑男人,以诱惑为手段致敌以死地的情节。曾经圣洁端庄的天使被近乎变态的色情魔鬼所取代,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由视觉直达心灵的强烈冲击。

“天使”和“魔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客观评断是与非的两极,就常规而言,“天使”一定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魔鬼”必然是邪恶和非正义的化身。在这幅画中,克里姆特却打破了这个常规,他所表现的主题,既挑战了传统,又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心理底线,他让“天使”变成“魔鬼”,也让观者的心灵在两极间激烈地跳转和震荡。表面上,他似乎在用魅惑的女人体来遮蔽杀戮的罪恶,观者的双眼很容易就被朱蒂斯极富性的妖冶面容所吸引,从而忽略掉荷诺芬尼那被表现的模糊不清的一半头颅。然而,当观者的视线终于从“女主角”转向“男主角”这边时,才会发现这被弱化的近似于符号的男人头颅,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完整表现的情节。两个面容,两种神情,强烈的震撼,由视觉到精神,到这里才得以最终完成。魅惑的女体最终还是掩盖不了杀戮的罪恶,让人们由此而联想到追求和的后果,以及人们面对诱惑时所陷入的沉思和那面临死亡时的无穷恐惧。当然,还有人们心中那关于“天使”和“魔鬼”的界限。

纵观克里姆特的一生,他的创作思想始终都带着这种伤感而又颓废的悲观情调,这与他所处的世纪末的艺术思潮息息相关。他完全摒弃古典主义的传统,一生都没有一种完全定型的艺术风格。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断然抛弃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进而去不断追寻全新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显明地看出他为追求艺术理想所表现出的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欣赏克里姆特的这幅作品,在“天使”和“魔鬼”的转换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艺术创新精神的可贵。

上一篇:浅议《圣经》的语言特点 下一篇:用心呼唤―针对个别学生综合转变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