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议

时间:2022-07-02 01:28:0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议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初级阶段,也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时期。顺应当前教育需求,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品德的新一代接班人,不仅是教书育人者的迫切愿望,而且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期盼。把握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在教学当中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教育科目,融思想品德与社会知识为一体,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然而,这门课程的成绩不与升学考试直接联系,与语文、数学及其他课程相比较而言,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位优秀的人,如何与他人相处,拥有更优质的生活,需要重视思想与社会课程,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观念。这门课程具有贴近生活、实践性强的特点,授课时需要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增强德育教育的教学意识

1.完善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推行多年,但是不少地区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主。如果还保持以分数作为核心的评价方式,那么应试教育的模式就很难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不重视思想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课程时间压缩,占用正常上课时间安排学生自习或者上语文、数学、英语课。究其根源,是评价学生的标准过于单一,仍以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导致学生、教师与家长都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态度、德育教育。因此,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有自身的评价标准,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评价机制。以韩国为例,他们的社会课程的评价方式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的观点、呈现的作品等进行评论,期末通知单上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用文字记录学生学习的情况[1]。这种方式能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也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促进学生进步。

2.打造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看法还不成体系,需要通过教师合理引导才能形成。新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说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更关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树立榜样形象,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讲授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某些教师不重视课程,不认真备课,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不认真学习课程内容,这直接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通过对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学技能,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能有效改善这些不当现象。

3.落实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

要有序开展我国小学德育教育,需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其重要性。把握课程的思想内涵,将准确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当中。教育部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对于课程的性质有准确概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不少信息,针对的群体是小学中高年级,也就是从三到六年级的儿童,关注的角度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品德方面得到提升。就儿童的个人发展而言,关系到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从国家的发展而言,关系到一代人的道德水平的高度,国家公民素质的高度。实现德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学会知识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提高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效率

1.明确每堂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门课堂需要达到什么效果,让学生领悟多少知识,是教学之前应该明确的问题。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也是如此,把握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确定各个阶段、每个年级和每一课的教学目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侧重学生对于方法的训练、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级及观念的改善。不能生搬硬套一些理论概念,而追求空虚、夸大的教学目标,必须脚踏实地,有规划有层次地对教学进行规划。应该了解到我国的小学课程结构不只是按照单一的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而是课程结构更趋多元化[3]。依据现在制定的教材,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体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接触社会有多么积极的影响,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达成统一。

2.合理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得到自我价值体现的场所。学生有参与课堂互动的愿望,希望能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获取心理的满足。单调古板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使教学变得枯燥无趣。小学生大多思维活跃,想法独特,充满想象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新课改主张课堂不能太过安静,应该保持轻快的课堂节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课堂参与感。把握小学生对于事物的专注度时间长度规律,按照教育心理学上的论述,课堂前二十分钟的教学效果最佳。如果学生感受课堂乏味、节奏慢,就会逐步出现注意力涣散、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教师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注意。利用讲故事或者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等方式导入课堂,上课期间也可以用现实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利用播放幻灯片与影片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影像说明问题,使学生理解,也可以加深印象。

3.充分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

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介绍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这六大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儿童对知识的认识水平,由近到远逐步延伸,构成了一个螺旋扩大的学习内容框架[4]。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规律,按照这种科学的设计模式进行授课,能够更全面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触,对周围的人与事更关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可以以较为正确的方式处理。因此,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M行深入分析,把握各个课时应该讲述的重点及难点,高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可以借助网络质量、图书馆资源,寻找与小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素材补充到教学中。

上一篇:大豆高产栽培管理方法 下一篇:大豆重茬高产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