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02 12:52:10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摘要:关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是众说纷纭,本文引进时滞观点研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根据沪深两市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后发现,三年平均董事会议在七点六至八点二次时,低于上述次数时,董事会会议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会议与公司业绩无关。因此董事会应该规范运作,不能没有问题时对公司不管,等到出现问题时充当“消防车”角色。

关键词:董事会行为 董事会会议 公司治理 公司业绩

一、引言

关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有不少的研究(赖建清,李常青,谢志锋,2004),有的结论是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正相,关,有的结论是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负相关,有的结论是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无关。本文认为,上述这些研究存在两方面的局限,第一,董事会会议次数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只有处于一定范围的董事会会议次数才会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超过或少于这个这个范围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不对样本进行细分,笼统地研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可能得出的结论不可靠;第二,董事会的决策有些影响当年业绩,有些影响以后年度业绩,本年度的业绩可能受到以前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影响,也就是说,董事会会议次数可能存在时滞,不考虑这个因素,只研究当年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得出的结论不可靠。本文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根据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三年平均董事会会议次数在76--8,2次时,董事会会议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低于7.6次定或高于8.2次时,董事会会议与公司业绩无关。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Lipton&Lorseh(1992)指出,董事面临的―个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时间去履行其职责,足够的工作时间是董事履行监管职能的基本条件之一,经常会面的董事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保护好股东的利益。董事会会议越频繁,董事们也就越乐于履行那些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职责。Congeret al(1998)发现董事会会议时间在提高董事会效力方面显得很重要。Byrne(1996y认为董事因为兼职太多而造成时间太紧,因而不能有规律地参加董事会会议并在会议E很好地发挥其监管作用。所以,董事会会议有利于董事履行其职责,从而更好地维护股东利益,提高企业价值(牛建波、李胜楠,2008)。有的观点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说明董事有充足的时间来执行监督职能,表明董事会行为越积极,甚至开会频率较高的董事会可能向市场传递报务报告质量更为可靠,可以帮助公司取得更低的责任融资成本(向凯,2007)。

(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无关 Jensen(1993)指出,董事会会议往往是于事无补,董事会在正常时期相对不活跃,在出现问题时才会更活跃,董事会会议是反应性的,而不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先知先觉的措施,频率的董事会可能是董事会对困难时期的一种反应。同时,董事会过分强调优雅和谦恭(politenessandcourtesy),缺乏真理和率直(Truth and frankness),结果是低效率得以持续存在。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上述分析。即董事会会议次数和公司业绩无关(杨忠诚,王宗军2008)。此外,频繁的董事会可能是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表现从而利用频繁的会议商订对策,进行盈余管理(杜兴强、周泽将,2007;苏卫东、王加胜,2007)甚至财务舞弊(chen et al’2005)。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独立董事共事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且,例行性的事项占用了董事会会议的大量时间,董事之间及董事与经理层之间无法有效地交流。限制了董事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控制的机会,致使董事会会议不―定发挥作用。所以,事实上,董事会会议是充当了消防车的角度,而不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刘忠瑞,2007;牛建波、李胜楠,2008)。

(三)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关系复杂

董事会行为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产生多大影响,理论E并不能完全确定。一方面,召开董事会会议是有成本的,包括经理层时间、旅行费用、董事会会议费用等。另一方面,召开董事会会议也是有好处的。董事有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制定战略和监督经理层。如果董事会会议次数比必需的少,过度强调会议成本,董事会会议次数会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反,如果过分强调董事会会议的好处,董事会会议频率将会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如果企业能合理地确定董事会会议召开的次数,其收益会超过成本。所以,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即过少和过多的董事会会议次数均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只有适当数量的董事会会议才最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牛建波,李胜楠,2008)。

(四)董事会会议效果具有时滞

Vafeas(1999)研究董事会会议频度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企业业绩不好之后会,高频度的董事会会议一般是跟随较差的企业业绩,但在这之后,企业业绩会改善。他认为,这说明董事会是在企业出现问题之后才开始卖呲的问题。是被动工作,而不是主动工作。宁家耀和王蕾(2008)发现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前期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当期和后期绩效显著正相关。宋增基、宁家耀和张宗益(2008)发现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前期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即董事会的行为是被动反映性的,而不是事前反映的措施,通过分组检验还发现,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明显导致了董事会从事更高频率的活动。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三年平均董事会会议次数在一定范围内时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在这个范围之外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无关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参照Vafeas(1999)、牛建波和李胜楠(2008)及宋增基、宁家耀和张宗益(2008)等的研究设计,依存变量使用两个指标,一是每股收益,二是资产利润率,都采用2007年的数据;解释变量采用2007年当年及前二年共三年的董事会会议坪均次数;控制变量包括以下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区分为国有或民营),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CEO,董事及高管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规模(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表示),上述控制变量都采用2007年的数据。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的样本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5年之前上市的制造类公司,剔除部分为数据不全的公司,共874家企业。选择制造类上市公司的原因是,这类公司的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公司治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较为显著,垄断或管制等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较少。上述样本的数据都来源于国泰安(CSNAR)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描述性统计首先来看看2007年的情形。样本企业2007年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煳;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董事会次数分布在6-10次,绘成柱状图如(图1)所示,从图形来看,董事会次数可能不服从诈杰针-布,而县革褊,

受到2007年董事会次数分布情况的启发,我们对2005年至2007年间的董事会平均次数也进行类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近三年平均董事会开会的次数为每年8.O6次,有50%的企业小于7.67次,有50%的企业开会次数在6.67到9次之间,开7次会的企业最多。会议次数是否服务正态分布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说明不服从正态分布,偏度1.826,开董事会次数呈右偏态,即个别企业董事会开的异常多,最大值一年召开28次。按3σ原则判别数据的异常值,为分析的客观陛需要删除开会次数异常的企业。

(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描述性统计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形显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需要细分样本来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对董事会次数分布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将样本企业按董事会会议次数划分为三个子样本,一组是董事会会议次数大于平均数置信区间上限8.2次的企业组成的样本,一组是董事会会议次数小于中位7.6次的企业组成的样本,三是董事会会议次数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一组。进行上述分组之后,各组的公司业绩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检验如(表4)所示。(表4)的结果说明,董事会议次数小于7.6次和多于8.2次的资产利润率和每股收益均小于次数在中间范围的企业,用方差分析比较三个组的效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对净资产利润率有明显影响,各组间的效益差异有显著的统计意义。

(三)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回归分析设虚拟变量G1=1表示为董事会次数小于中位数7.6的企业,g2=l表示董事会次数在(7.6―8.2)的企业,两个虚拟变量同时为O时表示董事会次数大于95%置信区间的上限8.2的企业。控制变量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cl,第一大股东性质用c2=1表示国有控股,董事会规模用c3表示,c5=1表示董事长兼任CEO,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c7,: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为c8。根据上述设计,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的结果说明正常的董事会开会次数在每年7.6―8.2次左右时对资产利润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效益的其它重要因素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业绩有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控股时效益小于共其它类型的企业,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业绩影响也显著。

五、结论和启示

本文研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根据沪深两市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三年董事会会议次数在7.6―8.2次数时,董事会会议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低于7.6次或高于8.2次时,董事会会议与公司业绩无关。上述发现告诉我们,过多的董事会会议可能是公司业绩不佳的反应性措施,而过少的董事会会议次数可能是董事会未能恪尽职守的表现。所以,董事会应该规范运作。不能没有出现问题时不管不问题,等到出现问题时再充当“消防车”的角色。

上一篇: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治理研究 下一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及其成本结构权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