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

时间:2022-07-02 12:30:44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的改革和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教学的要求了。因此,本文对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 实施途径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27-01

探究性学习是在满足新课改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灵活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目前学校和老师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在小学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启蒙、拓展思维、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而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满足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而获取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它让老师从“讲解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问题,并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认为讲得越多,学生获取的知识也就越多,因此就出现了“满堂讲”的现象,从而减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偏低。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或者是师生之间共同讨论而得到答案,这样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情景模式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对于一切事物都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犹如现实生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还能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还应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善于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对社会事物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例如,在学习《失物招领》的课程时,老师可以让同学根据课本中的描述设置一个情景,并让他们分角色扮演,这不仅活跃了可课堂氛围,而且还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教材,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或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它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语文的答案并不是唯一固定的,因此老师不应该用某个特定的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发挥,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眼光、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老师只是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思路,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从学习的客体转变为主体,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事物的思考上,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老师在这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是学校和老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探究性学习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且要求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乐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

[2]张敏.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路径选择[J].文理导航(下旬),2014(3).

[3]陈昱蓓.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小学版),2010(8).

上一篇:浅谈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实验 下一篇:略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