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路

时间:2022-07-01 09:10:02

江苏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路

[摘要] 在现代产业分工中,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江苏省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江苏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点以及制约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 生产业 现代制造业 融合 对策

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而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也带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催生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江苏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点

1.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急剧变化,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东移,中国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7%上升到2003年的8%,同期我省制造业占全国、全球的比重分别从10%和0.3%上升到12.5% 和1%。

(1)制造业发达是江苏经济的显著特色。2006年,江苏制造业的增加值为10350.36亿元,占GDP的47.8%。多年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江苏拥有基础雄厚的电子、机械、汽车等大型制造业和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高度市场化的加工制造业,以及大量外商投资兴建的新型制造业,这些都显示了江苏省生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江苏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优势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制造业的生产、销售等产业过程促进了服务业的衍生和发展,与相关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2)制造业集群发展为生产业拓展了发展的空间。2007年8月2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江苏拥有17家。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生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一、扩大了对海上、航空、陆地运输等运输业的需求,以及与物流相关的仓储、配送、简单加工等各类服务需求。二、制造业企业在寻求贸易伙伴和产品销售渠道、原材料采购、信息咨询等方面迫切需要第三方生产业提供与贸易有关的服务需求,包括进出口贸易、离岸贸易、海外销售渠道以及由此带动的金融、物流等相关专业的服务需求。三、工业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带动投融资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需求,以及进入跨境和本地银行体系及资本市场所带动的会计、法律、保险咨询、信息、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空间。四、提升产业竞争力而需要对研发设计、品牌和知识管理服务的拓展。

(3)制造业的外包推进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迫使企业将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由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专业机构来完成,使企业资源更多地聚集于核心业务上。据测算,江苏省第三产业外包业务的年收入约为3500亿元,占三产比重为27%;实现外包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三产增加值26%。在苏南地区已经形成7个省级以上外包基地城市,并涌现出一批发展后劲足、增长速度快的现代服务型企业。

2.生产业对江苏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

近年来,江苏的制造业迈向了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服务的生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

(1)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仍较低。“十五”计划以来,江苏服务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按可比价计算,1996年~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6.5%;2007年江苏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634.8亿元,增长15.9%,服务业增速比当年GDP增速高1.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7.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15:1.12:1调整到2006年的1:1.17:1.19。数据表明,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基数较低,总体上服务业占GDP的37.7%的比重依然偏低。

(2)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现代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等传统服务业增长保持稳定,比重相对下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业等生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3%;全省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0%。服务业的结构性的落后与总量扩大的缓慢的相互交织,制约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3)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早期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地投资以承接国际制造业向本地转移,从而得到迅速扩张。这种模式必然造成在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并且大多数出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的封闭环节中,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外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融合受到抑制。

(4)城市化发展滞后,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的集聚效应。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较高的相关性。一般认为: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都是服务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近年来,江苏苏南地区服务业发展呈现一定的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趋势,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聚集程度较低,导致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得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服务活动不得不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5)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分工和协作机制。我省南、中、北部服务业发展不平衡。2006年我省苏南、苏中、苏北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65%、17%、18%。服务业发展明显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且南北阶差也越来越大,反映出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利于提升我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二、制约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与瓶颈分析

1.制造业的粗放型增长抑制了生产业的发展

江苏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已较大,但是在国产业分工中仅仅是处生产链上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备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环节,物质材料消耗成本较大,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很小,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生产业的发展。

2.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融合共进的机制

目前,江苏省生产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也不足。相对而言,制造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普遍形成,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也不强,制约了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

3.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规划的引导力度不足

近年来,江苏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以及生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研究,缺乏促进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的规划和政策。

4.复合型人才短缺

江苏人才济济,占有绝对优势,但即懂管理又懂技术,即精通软件开发,又熟悉企业生产理论的人才严重短缺。

三、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发展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业的虚拟化、网络化,信息技术也是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更新手段。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江苏现有科技教育、人才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势力,建立信息平台,重点建设金融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商务、科技信息、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专业平台,提升生产业优势,促进更多的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

2.加大对生产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生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市场竞争

与制造业相比,目前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制度障碍较多,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打破市场壁垒,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业,除少数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外,应给予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真正同等的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竞争程度,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两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构建有利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在企业、产业链、区域内不同层面要鼓励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渗透延伸, 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生产流程, 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加快打造一批专业化的生产供应商, 并以行业供应链为纽带, 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机制。特别是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域要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配套服务, 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互相带动和促进, 强化服务业支撑作用。推动生产业加速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 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培育壮大服务产业集群, 促进生产业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 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并重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

4.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生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生产业是提供专业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行业发展水平。要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积蓄人才和提高其素质,才能促进现有的生产业的升级换代,为发展现代生产业创造人才有势。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

[2]张晓林张波:《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3]2007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邓丽妹:《制造业和服务业关系的理论探讨和相关实证问题分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2期

上一篇:论董事会权力的内外制约机制 下一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产业布局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