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中苏海军之战

时间:2022-07-01 09:08:16

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派人与苏方谈判,提出收回中东铁路,遭苏方拒绝。7月11日,张学良部占领并宣布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中苏双方矛盾开始激化,随后爆发了战争,史称“中东路事件”。同年10月,中国东北海军江防舰队与苏联阿穆尔河(阿穆尔河即俄语黑龙江)区舰队在邻近中苏两国分界线的黑龙江同江县水域爆发战争,史称同江战役,也称三江口战役。这是中苏两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舰队交战,也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中国首次水上对外作战。

为收回中东铁路,张学良决定对苏开战

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被关东军炸死。张学良继任奉系统帅,宣布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张学良年轻气盛,受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沈鸿烈(总司令由张学良兼任)在1924年与苏联交涉后收回松花江航运权的启发,产生了收回中东铁路的想法。东北易帜前后,南京国民政府派代表吴铁城来到东北,与张学良进行会谈。吴铁城宣称“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更是片面夸大苏联在东北的势力,使张学良错误地认为苏联在东北的势力对其统治构成威胁。同时,也担心东北地方势力过大,对南京国民政府不利,欲使东北军与苏联交战。如张学良战胜,则抢回中东铁路;如张学良战败,也可借苏军之手削弱奉系实力,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公开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铁路。而实际上,在奉系与苏联的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只给过200万资助,除此之外没有一兵一卒的增援,没有一械一弹的补充。

激进的东北军少壮派急于立功,向张学良提供了一些错误的信息,说什么苏联国力衰弱,尤其连年收成不好,连吃饭都无保障;而且边境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战端一开,我方必定旗开得胜。还有人向张学良建议说:“苏联有,人民奄奄待毙,对于共产党政权极度不满,欧美各国对于苏联也有仇恨,倘若有人此时发难,共产党必。中国若能趁这个机会将中东路一举收回,不但苏联无力进行反抗,就是世界列强也必双手高举,赞成中国的行动。”张学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因此,在一片鼓噪声中,张学良决定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1929年7月10日,东北当局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配置军队,没收铁路电报、电话,查封苏联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等,将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叶木沙诺夫、副局长艾斯孟特等苏联高级官员全部免职,令范其光局长,解散苏联职工联合会、共产青年团、妇女部、童子军等团体,逮捕苏联人200余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7月17日,苏联政府宣布与国民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停止与中国的铁路交通,保留1924年中俄、奉俄两协定规定的一切权利,并警告中国东北当局和南京国民政府,中东路如不恢复原状,中国将有莫大危险,战争至此已不可避免。

8月15日,张学良宣布成立了“抗俄军司令部”,动员东北军6万人组成“防俄军”,以王树党为第一军军长,兼任东路总指挥;以胡毓坤为第二军军长,兼任西路军总指挥;以周濂为预备军军长。东北海军代总司令沈鸿烈则奉命督率东北海军江防舰队在同江布防。8月16日,张学良在接受美国《芝加哥日报》记者采访时宣称:“苏俄不顾国际信义,蹂躏非战公约,贸然遣兵,侵入我国境内。我们尊重非战条约,屡次退让,以明开衅责任。俄方如再进逼,是甘为戎首,故已准备一切,当也全力,决一死战。”8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对苏交战宣言。

阿穆尔河区舰队的装备配备

苏联方面针对中东路危机,先以低调的态度与中方周旋,为其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调运兵力物资赢得时间。至1929年8月6日,苏联在东线已集结起4万余人的部队,在西线后贝加地区集结了至少3万人的部队,并有大量飞机、坦克、重炮等技术兵器。

8月6日,为了应对中东路危机,苏联政府成立了苏联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北伐军的军事总顾问加伦元帅担任司令员,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同时,苏军司令部将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区舰队调归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指挥。该舰队当时有3个舰艇大队、1个扫雷舰中队、1个航空队(14架飞机)和1个陆战营。接到命令后,舰队全面转入战备,从主要基地哈巴罗夫斯克(中国称伯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合点)直接驶向国境线。

阿穆尔河区舰队的主力是7艘“列宁”级浅水重炮舰,1907年开工建造、1910年服役。除了在革命战争中被白俄军带走和被日本干涉军掠走的外,其他的都加入了红军,其中参加了1929年中苏冲突的有4艘,即“列宁”号、“雪尔诺夫”号、“红色东方”号、“孙中山”号。“列宁”号浅水重炮舰长70.9米,宽12.8米,吃水1.41米;排水量965吨,最大航速11.5节。武器装备方面各舰并不一致,“列宁”、“红色东方”、“孙中山”号为安装在4个双联装甲炮塔内的8门120毫米炮,85毫米高射炮2门,37毫米高射炮2门,20毫米高射炮6门,7.62毫米高射机关枪2挺;“雪尔诺夫”号则为4门152毫米炮,2门37毫米高射炮,6门20毫米高射炮,4挺12.7毫米高射机枪,5挺7.62毫米高射机枪。此后,“列宁”号还参加了1945年8月的苏联对日战争,1958年3月全部退役。

阿穆尔河区舰队中有5艘内河炮舰,分别是“红星”号、“红旗”号、“无产者”号、“布里亚特人”号和“蒙古人”号。在5艘内河炮舰中,可以分为两类,即“乌鲁尔”级内河炮舰和“布里亚特人”级内河炮舰。“乌鲁尔”级内河炮舰1909年7月服役,全长54.5米,宽8.2米,吃水1.1米;排水量244吨,最大航速10节;配备有2门45倍口径的120毫米炮,1门122毫米陆军榴弹炮,4挺7.62毫米机关枪;有12.7毫米的船舷装甲和9.5毫米的甲板装甲;舰员编制为63人。“布里亚特人”级内河炮舰1907年5月开始服役。全长54.5米,宽8.2米,吃水0.61米;排水量193吨,最大航速11节;武备有2门50倍口径75毫米炮、2门47毫米高射炮、4挺7.62毫米机关枪,还有2门64毫米榴弹炮;有12毫米的装甲,人员编制40人。

另外,阿穆尔河区舰队还有其他一些炮舰、布雷舰、扫雷舰和摩托装甲艇。虽然都是沙俄时代的产品,但在黑龙江上却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阿穆尔河区舰队进入战备状态后,把主力集中在同江附近的三江口,与东北军隔江对峙。黑龙江、松花江两条江在黑龙江同江县交汇,而交汇形成的第三条江俗称混同江,松花江、黑龙江、混同江三条江交汇处合称为三江口,因此同江战役又称三江口战役。在“中东路事件”中,苏军意图在突破中国东北海军江防舰队防线后,沿松花江西进,直冲吉、黑两省腹地,夺取哈尔滨,迫使奉系当局屈服。对此,沈鸿烈率领江防舰队在同江口至同江县城一带布防,并于沿江要隘布设水雷,横以铁索,同时以陆战队300余人驻同江县城附近江岸守卫,阻止苏军进攻。

东北江防舰队实力

远不及苏联阿穆尔河区舰队

东北海军是20世纪20年代在吉黑江防舰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性海军,全盛时期下辖3个舰队,26艘舰艇,总排水量近2万吨,兵力3万余人。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沈鸿烈是东北海军的主要开创者,为发展壮大东北海军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923年5月,以经费报销不实为由,撤销了原吉黑江防司令王崇文的职务,沈鸿烈从此成为东北海军的主要领导人。1926年1月,东北江海防总指挥部改名为东北海军司令部,由沈鸿烈兼任司令。1927年6月,根据沈鸿烈的建议,任命张宗昌为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为副总司令,在青岛设海军总司令公署。这样一来,东北海军遂顺理成章地吞并了渤海舰队。不久,奉系成立东北海军总司令部,亲自兼任东北海军总司令,沈鸿烈为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将江防、海防、渤海三支舰队正式合并为东北联合舰队,计有大小舰艇26艘,总吨位18800余吨,不但拥有“海圻”“海深”“肇和”等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大舰,而且还拥有中国海军历史上“镇海”号这艘唯一的水上飞机母舰,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东北海军基本控制着中国的北部海域,与在东南沿海的闽系海军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势。

东北海军江防舰队的装备包括炮舰“江亨”“江泰”“江平”“江安”“江通”“利捷”“利绥”和“利济”号及武装驳船“东乙”号,总排水量约2000吨,陆战队1个大队。在8艘江防炮舰中,只有“江亨”“利捷”“利绥”是“原装”军舰,其他的都是商船改装。其中旗舰“江亨”号最大,是日本川崎造船厂在1907年制造。舰体全长180英尺,宽28英尺,吃水7.9英尺,排水量550吨;马力950匹,最大航速13节,人员编制90人;配备有4.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1门,3英寸日本仿阿式炮1门,上海制造的47毫米哈乞开斯炮4门,7.9毫米马克沁机关枪4挺。

其他两艘军舰是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缴获的德国在华钢壳浅水炮舰。“利捷”号是1909年由德国造船厂建造,全长177.6英尺,宽26.7英尺,吃水2.7英尺,排水量266吨;1300匹马力,最大航速14节,人员编制45人,水线处有2英寸的装甲;武备有2门日本造的仿哈乞开斯式6磅速射炮和3挺大沽造的仿哈乞开斯式机关枪。“利绥”号原名“祖国”,全长158英尺,宽26.3英尺,吃水2英尺,排水量170吨;1300匹马力,最大航速13节,人员编制45人;有1门3.4英寸炮、1门4磅炮和2挺机关枪。这两艘军舰的火力也就能对付对付海盗。为此,沈鸿烈在战前用3英寸炮换下了原来的小炮,以加强火力。

在东北江防舰队的改装炮舰中,“利济”号是1920年江防舰队成立之初从中东铁路局拨借的第六号巡逻艇,排水量250吨,有1门哈乞开斯五管速射炮和2挺机关枪;“江平”“江安”“江通”“江泰”都是由内河明轮商船改造,排水量小,舰体弱(多为木壳),航速迟缓(4.5至7.5节),武备最强的也只有2门英国维克斯47毫米炮和2挺机关枪,而且都有二三十年的船龄,这些军舰如果正面交战,只是苏联军舰的靶子而已。

沈鸿烈是个老海军,知道这些军舰根本不是苏舰的对手,为加强自己的火力只能改装已有装备。因为各舰吨位小,无法加装大口径海军炮,沈鸿烈在一艘已经报废的商用驳船“东乙”号上安装了2门4.7英寸(120毫米)海军炮,并把“江亨”号上的兵员配备到驳船上操炮。由于“东乙”号没有动力,由“江安”舰拖带,成为一个秘密的流动水炮台,并被拖往江口附近的沼泽区,隐藏在那里以便提供炮火支援,可以根据战局的需要随意拖往任何地区。由于隐蔽工作做得很好,官兵们忍受着沼泽地里蚊虫的叮咬,耐心等待战机。虽然苏联的飞机在战争准备阶段就开始进行侦察,但他们没有发现隐蔽的船队。

实力悬殊的一次“江”战

中苏两军在同江地区对峙相持达两月有余。因当时已近水退江浅的季节,东北海军“江亨”舰不宜久驻,沈鸿烈将其调回上游富锦,舰上官兵全部移驻“东乙”号拖轮,接替“江亨”舰防务。本来苏联方面对东北海军的实力了如指掌。但中方备战秘密进行,实力已变。9月中旬,沈鸿烈调来4寸7炮2门,安置在“东乙”号拖轮上,作为活动炮台;将“利捷”“利绥”两舰艇的小口径炮换装为3寸炮。这些新装备,苏军并不知道。

10月12日凌晨,阿穆尔河区舰队作战舰艇驶抵松花江口,包括“雪尔诺夫”号(旗舰)、“孙中山”号、“红色东方”号浅水重炮舰,“红旗”号、“无产者”号炮舰和四艘武装轮船,总排水量近5000吨,另外配备飞机25架,步兵3000余人作战。6时12分,“红色东方”号首先向江岸上的炮垒开火,其他苏联舰艇也同时发动,来往江面,以全部火力轰击东北江防舰队。

这场激战是双方实力异常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东北江防舰队的舰艇和舰炮均比苏军小。开战时,东北江防舰队队长尹祖荫在哈尔滨,由“江亨”舰长尹祚乾以“利捷”为临时旗舰指挥。东北海军总教官张楚材任炮火总指挥,坐镇“东乙”活动炮台。苏联海军官兵准备充分,按照中国军舰的战斗力大小有效地分配了火力。其官兵训练有素,士气亦高昂。“雪尔诺夫”号的第一群齐射就命中了中国的旗舰“利捷”号,第二群齐射又击中“利绥”号炮位。4名炮手和上士陈岱祥以及司号兵都被炸飞,尸首无着。中国的旗舰“利捷”号也发出信号,要求全舰队起锚并还击,集中所有火力打击敌舰,中苏海军之间仅有的一次战斗正式打响。战斗初期,因江北苏军受阳光照射,难以瞄准江南的中国军舰,特别是苏军集中火力攻击中国的“利捷”、“利绥”等舰,未能注意到藏于芦苇深处的“东乙”拖船。东北江防舰队中表现最好的是“东乙”号。因为船体低小,炮弹难以命中它,临时安装的大口径炮又能对苏联的浅水重炮艇形成很大威胁。“东乙”号的主要目标是苏军的旗舰“雪尔诺夫”号,该舰多次被击中,但由于船舷和甲板都有良好的装甲防护,未受严重损伤,但是甲板上的作战人员伤亡较大。有一个炮塔的全体炮手伤亡殆尽,只剩军士长布拉霍夫一人操纵炮塔射击。不久,“雪尔诺夫”号沉没,苏军司令、参谋长、旗舰舰长等多人当场阵亡。苏军的另外3艘军舰也被“东乙”号击成重伤。中国海军官兵表现得十分英勇,用各种轻重武器猛烈还击。苏军史料中提到,“密集的炮弹在周围爆炸,弹片像冰雹一样散落在甲板上”。

在压制了江岸上的中方炮垒后,“红色东方”号转移火力轰击“江平”号炮舰,很快就将该舰击沉。接着,苏联浅水重炮舰集中攻击对其威胁最大的“东乙”号。“东乙”由于舰体较小,躲过了大多数攻击。苏舰改为将炮火集中在拖曳它的“江安”号身上,该舰很快就船舷中炮,甲板碎裂,起火燃烧。不久,“江安”号又被苏军炮火击中锅炉,引起爆炸,舰体断成两截,官兵死伤惨重。“孙中山”号击中“江泰”号后舱,将舵轮炸飞,无法起动。接着,“江泰”号主炮又被击毁,舰长莫耀明阵亡,“江泰”号终被击沉。

开战仅仅一个半小时以后,东北江防舰队中唯一还有战斗力的只剩下“东乙”号了。由于失去了拖曳船,没有了动力,在苏联浅水重炮舰的猛烈攻击下,“东乙”号船体被炸坏,火炮也被击毁,无力再战,被迫自沉。其幸存官兵转移到广州商船上,撤往富锦。

与此同时,苏军舰艇、飞机掩护苏军步兵400余人在同江口地区登陆,被中国守军击退。另一支步骑混编部队约2000至3000人绕道下游5000米处强行登岸,东北海军陆战队第一大队协同陆军1个营组织抗击。在苏军飞机轰炸的强大攻势下,战壕几被炸毁,东北海军陆战队一大队被迫放弃阵地。海军陆战队因失去掩护而受到集中围攻,队长李泗亭率众拒敌,虽死伤大半,仍顽强抵抗,最后弹尽援绝,以身殉职。

10月13日,苏军攻占同江县城。同江之战东北江防舰队伤亡300余人,舰艇几乎全部损失。军官17人被打死,士兵伤亡500多人。苏军舰炮发射炮弹2400多发,使中国军舰和岸防工事遭到严重损坏。在作战中中国各舰尽最大努力,共发炮约600发。苏军舰船有3艘中弹沉没,2架飞机被击落,苏军舰队司令及4名军官中弹身亡。根据当时东北海军江防舰队司令部的同江之战的战报称:“是役也,我江防舰队,以寡击众,以弱击强,卒赖将士忠勇,鏖战竟日,击沉敌之主力舰三艘,旗舰在内,并击伤小舰四艘,击落飞机两架,歼敌海陆军七十余人,其舰队司令官及指挥官四人死焉。”

再次战败的富锦之战

苏军占领同江后,不敢孤军深入,很快又退回苏联境内。同江县地方武装和少量东北军乘机开回同江,宣告收复失地。苏联军队退出同江,但保留了对黑瞎子岛的占领。

在同江之战爆发后,沈鸿烈立即赶到富锦指挥备战。在富锦下游14公里处的航道上,组织多艘船舶自沉形成堵塞线。另外还在附近设置了坚固的炮兵阵地和长达13公里的掩体线,同时将同江到富锦公路上所有的桥梁悉数破坏,防止苏舰再次前来进攻。

10月30日,苏联阿穆尔河区舰队10艘舰艇在5架飞机的掩护下再犯同江。中国守军未作抵抗即行撤退,苏军兵不血刃再占同江,并继续顺江西上。经苏联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授权,阿穆尔河区舰队司令奥佐林少将负责进攻富锦。10月31日9时,苏舰7艘破坏拦江铁索进入富锦江岸,与中国军队激战。沈鸿烈设置的阻塞线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吃水只有一米多的苏联浅水重炮舰绕过水中沉船,用炮火掩护步兵登陆。见无力抵抗,已经重伤的“利绥”舰和没有战斗力的“利川”号拖船先后自沉。只有“江亨”舰参战,但“江亨”舰上的炮手多数战死于“东乙”号上,仅发炮三发便被苏联军舰击成重伤,被迫自沉,舰员争相逃命。苏军清除了水中的沉船,苏舰7艘靠近富锦江岸,步骑炮兵约六七百名登陆。东北军不战自溃,苏军占领富锦县城。据苏联称:此战有近300名中国军人战死,数千人被俘。11月1日,苏军主动撤出富锦。

富锦之战后,沈鸿烈在哈尔滨东北海军江防舰队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判断敌情、商议对策。沈鸿烈认为前一段时间,苏军向绥芬河的进攻是虚招,真实意图是要把中方主力调到东段铁路线上,以便其集中优势于海空军,沿松花江趁虚而上,一举占领哈尔滨,控制中东铁路枢纽。针对目前形势,沈鸿烈决定率领江防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在佳木斯的桦川地区,设置第三道防线,坚决阻止敌人进犯,以确保佳木斯。会后,沈鸿烈到前线指挥修筑防御工事。由于准备不足,构建工事所需的钢筋、水泥、铁丝网等物资奇缺,很难在短时间内修筑成坚固的防御工事。但广大官兵和民夫还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构筑了必要的工事,海军方面所采取的防御措施是在松花江中铺设水雷。

苏联舰队与中方守军在吉林桦川地区形成对峙局面。此时,天气渐冷,松花江封江在即。苏联舰队不敢久留,很快返航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基地。松花江上的战事由此告一段落。

11月17日,苏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先后占领扎责诺尔、满洲里。11月26日,张学良向苏军提出停战要求,派出蔡运升与苏军谈判。12月20日,在美方的调停下,东北地方当局与苏联方面签署了《伯力协定》,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而且苏军还拒不撤出中国黑瞎子岛。

此次同江、富锦之战,东北海军江防舰队共沉没舰艇7艘、武装驳船1艘,伤亡700余人,损失惨重。据《盛京时报》记载:“沈鸿烈司令报告赤军于十二日晨开来军舰八艘、飞机十八架、步兵两千余人、骑兵千余人突向我海军进攻,有机关炮百余尊、手提式机关枪四百余架,其指挥者为斯加斯克氏。我军乃还击作决死战一小时,敌舰也被击退,乃敌方飞机又整队进攻掷八十磅重炸弹环攻我舰,我军系以利绥、东乙及江亨为主力,而江平、江安、江泰均中弹沉没。”由此可见,同江之战,“江平”“江安”“江泰”等舰中弹沉没,江防舰队几乎全部覆没。就苏联方面来看,同样损失不小。苏军舰船沉没5艘、伤4艘,损失飞机4架,伤亡700余人。

这次中苏舰队交战,虽规模不大,但兵种齐全,终因众寡悬殊,中方战斗准备不足,又无空军支援,致使东北海军江防舰队损失殆尽。但舰队官兵在与强敌交手时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让后人叹服。1930年至1931年,东北海军虽将沉于江中舰艇打捞出水,拖至哈尔滨修理,但可用者寥寥无几。

中苏海战以后,东北海军开始重新整顿,但收效不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海军江防舰队投敌。1933年5月,以原东北海军江防舰队的舰艇为基础,成立了洲国江防舰队,1939年2月改编为洲国江上军。东北海军海防舰队虽然没有遭到什么损失,但在财源上却因九一八事变受到很大影响,官兵的军饷供给出现问题。由此,东北海军内部连续出现叛乱,实力再次被削减,于1933年正式归属中央海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海军所剩各舰于12月18日均自沉于青岛和威海卫,用来阻塞航道,东北海军从此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篇: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 下一篇:迷离奇异说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