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改革之比较

时间:2022-07-07 06:59:39

中苏改革之比较

摘要:中苏在经历了相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遭遇了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与挫折,但是两国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改革举措,出现不同的发展形势。本文在探讨两国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思考两国改革的经验得失,以为我们今后改革总结经验接收教训。

关键词:中国 苏联 改革

中苏在经历了相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遭遇了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与挫折,但是两国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改革举措,出现不同的发展形势。

一、前苏联改革过程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的改革始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这次大会为以后的改革扫清障碍,奠定了理论和舆论基础。同时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报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他之后的改革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改革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农业改革。斯大林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环节,赫鲁晓夫致力于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经过两年时间,农业出现较快增长趋势。但赫鲁晓夫对农业改革的前景过于乐观,认为农业问题等到解决,改变了他以前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导致后来农业生产的下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企业管理权限,减少国家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自。但由于后来出现的地方主义与分散主义,使赫鲁晓夫的改革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加强了中央对工业的集中管理,改革没有取得成功。政治体制改革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引发部分官员对改革的不满情绪。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旧有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突破,摆脱了一些旧教条的束缚,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后来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观随意性,出台改革措施考虑不周全,引发人们对改革的不满情绪,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同时这一时期的改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彻底性。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大多源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感受,出于解决政治经济生活中矛盾的需要。却没有对旧体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总结,没有找出旧体制僵化的深层次原因,只能是对原有体制的表面上的修补。

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苏联逐步走向解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5-1987年,这三年是苏联经济加速发展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仍坚持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这一时期的改革没有超出社会主义改革的范围。

1987-1989年,是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受阻,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指导思想由“多一些社会主义”转向“多一些民主”。1990-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这一时期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过程。最后导致苏联三大派系产生,其争斗结果即“八·一九事件”的爆发,叶利钦上台。

二、中国改革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经济改革始于农村有其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政社合一、过分集中的“”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部分地方开始自发组织“包产倒户”,结果被视为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受到批判。1987年三中全会后,放开了这一,逐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底,94.5%的农村实现了这一体制。这一体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走向高速生产的轨道。

继农村改革之后,1982年开始以国企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从扩权让利开始,一直发展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在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城市国企改革的同时,进行价格体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施行对外开放政策,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和战略部署,探索和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

从改革伊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开启了我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之门,突破以往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极大的调动了我国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了长久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中苏两国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虽然前苏联改革最后走向的不归路,但在前苏联共产党执政的长达76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仍面临许多现实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继续改革来解决。总书记在《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论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十条经验,即十个结合。在前两部分对中苏两国改革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两国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加以比较总结,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是否坚持正确的思想先导,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我国改革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否则,即使改革成就再大,但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没了任何意义。前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即戈尔巴乔夫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提倡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导致国家思想领域的混乱、导致多派别的产生。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找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均衡点。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谈不上进一步改革,也谈不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过程的推进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而不能急躁冒进,产生大的社会动荡,这一点我们需要借鉴前苏联的教训。

上一篇:搞好“样板引路”工作,全面控制工程质量 下一篇:价值观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