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

时间:2022-07-01 06:23:54

谈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总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思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总结能力,使小学科学课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上一篇: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下一篇:以兴趣调动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