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农民养老问题

时间:2022-07-01 04:22:32

重视农民养老问题

当下,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已经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之前我们曾经取得过可喜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未来也将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回避的挑战。其中,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未富先老”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也加大了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

在目前的中国,养老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民生课题,而是与工业化、城镇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农村养老方面,这一关联显得尤为明显。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没有达到50%,也就是说尚有近7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加上暂时脱离农业在城市打工的这一群体,目前中国还有9亿农民。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在这9亿农民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已经进入了中老年时期,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部分人,由于当时奉行“人多力量大”的政策,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口数量众多,在农村人口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已经通过升学或者外出打工等渠道离开了农村。

城市化使得留守人口的养老问题愈发突出。子女不在身边,“养儿防老”的传统有可能遭到颠覆。虽然从2009年开始,中国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和个体经济条件的差异,“新农保”参保率参差不齐,参保水平有高有低,参保人在到达退休年龄后,养老金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要求。

而针对没有缴纳保险群体的每月55元的基本养老金,对其生活来说也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特别是在物价快速上涨的时代,农村的物价并不比城市低多少,其生活成本也在大幅提高。当人们还在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的双轨制争论不休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应该重视一下农民的利益。农民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在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生产资料价格连年上涨的情况下,他们承担了城市的粮食供给,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为二三产业快速良性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后盾,他们直到2005年还在交农业税。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难道真比公务员和企业工人少吗?未必,但是长期以来,他们却缺少足够的尊重与重视。

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金连年上涨的情况下,政策理应向农村适度倾斜。一方面,中国应该加大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力度,力争做到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养老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最为关键的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应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支出。另外,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渠道。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变成了工业与建设用地,同时随着新型农村生产组织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土地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大量农民正在或者即将变为失地农民。目前,很多地区不但出现了违规占用农民土地的现象,而且给农民的补偿款大多是一次性的,数量也少得可怜,且常常不能全部发到农民手中。农民在土地上耕耘了几十年,最后却不能从土地中分享正当的收益。让土地在农民养老问题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合平民心,更切合目前的国情。

无论是政府、企业主或者开发商,在将农民的土地征收之后,应该协商建立一种长效的保障机制,从土地的收益中给农民分一杯羹,或者说,除了一次性补助外,还应该依据土地利用的效率决定给农民补偿的数额。对一些没有参保的农民来说,土地应该是其养老的保险“账户”,在农民达到退休年龄之后,这个“账户”应该发挥作用,账户应该由政府与土地实际使用者共同建立,目前,这一构思已经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支持。

农民养老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土地收益之外,适当逐步放开户籍限制,让更多农民变为城市居民,进而享受城镇居民的养老待遇,也是不可偏废的重要步骤。例如现在漂荡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他们中相当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土地,如果经过数载的打拼,他们还不能获得留在城市的权利,不能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待遇,那这一群体将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不久的将来,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我们应该明白,城镇化不仅只是土地的城镇化,更应该是人的城镇化,人是主导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体化,这是对所有农村劳动者的尊重,也是我们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体现。

上一篇: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 下一篇:微笑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