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老年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2-07-01 01:13:51

新时期老年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控制和下降以及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种进程正在不断加快,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同时也产生了全球最大的老年人社会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老年犯罪。关注和预防老年人犯罪,成为新时期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当前对老年犯罪的研究较少,文章拟在全面分析老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老年犯罪;角色转变;防控;社会因素

犯罪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一般意义上是指年满60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截止到2010年,我国60周岁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3.27%.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1996年,1999年,2002年三年老年人犯罪比例分别为1.7%,2.3%,2.3%,尽管老年犯罪所占比例数并不高,可是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会发现绝对数量仍然较大,加上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可见加强研究老年犯罪的研究,控制和预防老年犯罪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老年人的犯罪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只有正确把握老年犯罪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客观分析其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老年犯罪的对策。

一、老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类型相对固定化

根据我国某直辖市2002年的调查数据,老年犯罪人所实施的前三类犯罪依次为罪(17.0%),诈骗罪(12.8%)和盗窃罪(10.6%),另外,杀伤型犯罪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所掌握的其他调查数据也充分显示,暴力犯罪、性犯罪、及财产犯罪是老年犯罪的三大主要类型。

(二)男性数量多于女性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266起老年犯罪案件的统计显示,老年男性犯罪占比例为84.6%,而女性只占到了15.4%。老年男性犯罪比例远远超过女性。

(三)文化程度较低且农村较为集中

根据四川省某县的2005-2008年审结的21起老年犯罪的案件中,文盲就有11人,占总数的42.13%,其余十人均为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而农村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多外出务工,对其照料不够,容易使其产生孤独感,此时如果受到言语刺激或诱惑,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四)单独作案特点明显

老年人由于其交际能力和范围有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和他人的戒备心理也比较强,不太容易信任他人,于是多采用单独作案的方式实施犯罪。但是,最近也有一些类型的犯罪出现了老年人共同结伙犯罪的例子,比如我国的首例强迫乞讨案当中,老年犯罪人宫某、王某等人因强迫残疾儿童乞讨而受到刑事处罚。

二、老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心理原因

1.对社会角色的转变不适应。由于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思维意识水平和体力状态都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也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再担任社会一线方面的工作,面临退休和离岗。这就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方面,从曾经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忽然间转变到了无所事事的养老生活。无论在离退休之前自己的职业性质是什么,之后都转变为几乎同一个社会角色,这就会让老年人的心理产生落差和一定的不平衡感。同时,对今后生活的迷茫和失望也会产生焦虑感和暴躁感。另一方面,之前一直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实现自我价值,有的老年人从其他可以发挥余热的项目和活动中找回了自己的价值,而有的老年人,则选择了“有意或无意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精神障碍及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人到老年以后,人脑的各项生理机能都开始衰退,产生包括记忆障碍或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特征。很典型的例子包括之前一直很大度,活泼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斤斤计较,之前很稳重成熟的人变得多疑且情绪易激动。另外,由于身体机能的衰弱也同时让老年人产生了自身的脆弱感,因此会采取防御性、消极性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很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和胡乱猜疑心理。

(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客观原因

1.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引发老年犯罪。老年人离退休之后,在家中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一些子女对此就会产生对老人不良的态度,甚至是遗弃、冷落、虐待。之前一直照顾子女各方面的生活,作为家中的主导者和权威,一直受到家庭成员的尊重。而老年后却受到子女的漠视和不孝,因此由于父母和子女间的赡养关系所引起的犯罪案件不在少数。比较典型的有江西省浮梁县审结的因家庭赡养纠纷引发的投放物质案等。另外,老年夫妻关系不和谐和冲突也容易诱发老年人犯罪,由于缺乏对当千生活方式的适应,加之同配偶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如果此时不能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夫妻间常常产生矛盾和摩擦,在极端的情形中,就可能诱发老年人犯罪。

2.来自社会的关注度不够。由于社会对一些特殊老年群体比如单身老年人、无子女老人以及子女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空巢老人”关注远远不够,老年人无所寄托,寂寞感和失落感的不断产生往往就是引发老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社区和基层村级组织也都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没有主动去关心、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老年生活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可能会促使老年犯罪发生,由于农村的养老金等补助普遍比较低,一些生活本来就困难的老年人如果遇到身体不适甚至重大疾病,无力担负其费用,就有可能引发老年人财产类犯罪。当前的老年退休制度也存在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过早的退休年龄和无缓冲的退休方式,使得老年人在经历角色转变时较难适应。另外,社会上的不健康的环境因素也在侵蚀着老年人的思想,加上网络和媒体的迅捷传播,有的老年人就为了追求精神刺激和物质享受而铤而走险,还有的老年人“把商品意识移植到人生观、价值观之中,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三、老年犯罪的对策

(一)积极发展老年事业

把握新时期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加强对老年人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能够从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中逐渐适应起来,不断完善和补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建立针对老年人特点的教育体系,依托各类政府与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各种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在更新老年人思想观念的同时,注重对老年人的道德和法制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老年人“增权”制度的建立

老年“增权”(亦称“充权”)制度,是指建立“增加老年弱势群体的权利和社会参与度,并增强其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制”。在现代一些人的眼中,人到了老年就已经对社会没有什么用途,对关注老年人的活动和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的项目都采取了无视和冷漠的态度。基于现实的原因,一些国家和地区支持由政府和社会自愿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既提供了社会的角色,又为老年人自身和整个社会提供了服务。所以,建立老年“充权”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加强老年人的权利感,打破一些老年人心中的失落感和社会的负面否定感,最终使老年人自己把握未来生活的方向和质量。切实可行的措施包括让老年人参与社区工作,发挥老年人的专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继续贡献力量等等。

(三)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

1996年我国就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关于赡养和抚养的条款共有10个,规定了当前我国养老的基础仍是家庭,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家庭成员的赡养义务,对于有能力赡养而不赡养的子女,在予以疏通、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使用法律作为工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基层群众组织在化解老年人家庭矛盾和纠纷中的作用,各居委会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调解工作。在社会中倡导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完善关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法律和建立城镇贫困老年人的非营利性组织和群体。合理的看待老年人再婚和离婚问题,解决老年人老来有伴的问题,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家庭凝聚力的同时,自然也就预防和减少了老年犯罪。

总之,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犯罪,需要通过从老年时期自身特点入手,通过家庭成员和社会,借助多层次、多方面的制度建设,完成构筑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犯罪的防控体系,消除老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更加关注对老年犯罪的预防,而不是仅仅着重于完善老年犯罪的事后处罚原则与方法,毕竟刑罚只是事后处罚的不得已的手段,这才是新时期预防和减少老年犯罪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张远煌.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2] 周路.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罪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 吴宗宪,曹健.老年犯罪[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 吴宗宪.论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J]政法论坛,1992(3).

[5] 梁春丽.老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简介:王琦(1989- ),山东临沂人,国立华侨大学法学院12级刑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

上一篇: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与时俱进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