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与氧化亚氮用于人工流产术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01 10:33:28

微管与氧化亚氮用于人工流产术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微管用于人工流产术终止早期妊娠。方法:自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在本所门诊就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术妇女100例与氧化亚氮流产术作对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结果:术中疼痛情况观察组无痛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短且出血量少。结论:微管用于人工流产术创伤轻,时间短,痛苦小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微管;微创;氧化亚氮;人工流产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208-02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一项补救措施,为提高手术质量,减轻受术者的疼痛,本所自2006年12月开始实施微管人工流产术并与单用氧化亚氮作对比,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在本所门诊就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术的妇女100例,年龄19~38岁,停经38~56 d,孕次1~7次,尿HCG、B超证实为宫内单个妊娠囊,术前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均正常,无人工流产手术禁忌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

1.2方法

观察组手术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无需用探针探测宫腔,用微管取代普通吸管直接行人工流产术操作,对照组术前准备同前,外阴消毒同时指导受术者将面罩紧贴口鼻,通过带活瓣的自主呼吸控制气体供应的装置进行吸入性供气,深呼吸3~5次,吸入50%氧化亚氮和50%氧气的混合气体,常规行人工流产术。两组手术均由专人操作并详细记录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术中阴道出血量。

1.3观察指标

疼痛标准:根据WHO疼痛分级法判定疼痛效果。0级:无痛;1级:轻度下腹疼痛,患者安静,无痛苦表情;2级:中度下腹疼痛,有痛苦表情,出汗,有时;3级:重度疼痛、腹痛难忍、出汗、恶心,有时喊叫、烦躁不安。手术时间:由探针探测宫腔(对照组)或微管进入宫腔(观察组)开始至术毕时间。术中出血量以每块纱布吸血约5~8 ml计算。流产效果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于术后15 d及门诊复查时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见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产次,孕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疼痛情况

观察组无痛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2.3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观察组手术时间(4.1±1.0) min较对照组(9.2±2.6) min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流产效果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无流产失败病例,完全流产率均为100%;观察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为(4.3±2.0) d,对照组为(7.6±2.8) 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负压吸引术是一种简捷,出血量较少的人工终止早孕方法。迄今其完全流产率仍是最高的。单受术者有一定痛苦,并存有感染,子宫穿孔,宫颈损伤和继发不孕等危险,尤其是未产妇,有多次流产史,哺乳期,剖宫产后或子宫畸形高位因素者。为减轻受术者痛苦,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多种尝试,吸入性麻醉(氧化亚氮)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产生作用,吸入50%氧化亚氮30~45 s即出现镇痛效果,停止吸气2~5 min作用消失,资料显示镇痛效果不理想。药物流产比手术流产痛苦少但流产后出血时间长,出血量较多有流产不完全造成阴道大出血的危险。

微管人工流产是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软管,直径几毫米,无需扩宫即可直接进入宫腔行负压吸引,且软管进出宫颈时无负压,可避免损伤宫颈,适用于停经35~50 d(孕囊≤20 mm)妊娠妇女。不扩张宫颈即可大大减轻受术者的痛苦,且吸管弹性大,易弯曲达宫角可直接吸除孕囊,操作时间短,吸引力轻,出血少。而此时由于孕囊小,着床面积也小,且子宫内膜的增厚不明显,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就微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短。本文资料也证实微管人工流产较普通人工流产术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短。对于多次或近期内做过人工流产术,以及剖宫产术后2年内发生非意愿妊娠者,使用微管人工流产可使子宫穿孔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资料显示,这是一种实惠、安全、损伤小并可普遍推广的人工流产方法。

[参考文献]

[1]范世玉.氧化亚氮、曲马多、利多卡因联合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8):510.

[2]齐宁莎,李界姝,郑洪斌.曲马多、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作用比较[J].铁道医学,2000,28(3):175.

[3]陈卫华,陆小英.米索前列醇联合笑气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32-33.

(收稿日期:2008-03-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川芎嗪联合弥可保对晚期青光眼术后增视疗效观... 下一篇:脑梗死并发2型糖尿病7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