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01 09:07:2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其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加深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诊治的100例BPPV患者资料,从性别、年龄、眼震持续时间、眼震潜伏期及不同类型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受累半规管不同,将其分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70例,行Epley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组28例,行360度翻转治疗,多管受累者2例,7 d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BPPV女性多见,50~65岁为高发期,潜伏期为0~8 s;无明显潜伏期者15例,占15.00%;眩晕持续时间小于60 s为82例,占82.00%;持续时间60~180 s为15例,占15.00%;PC-BPPV患者中,治愈60例(85.71%),有效8例(11.43%),无效2例(2.85%);28例HC-BPPV患者中治愈18例,治愈率64.28%,有效4例,有效率28.57%。结论:BPPV以PC-BPPV受累者多见,PC-BPPV与HC-BPPV相比,其眩晕持续时间长。应用Epley法和360度翻转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和HC-BPPV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耳石症; 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 R25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047-03

doi:10.14033/ki.cfmr.2015.10.02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疾病之一,在眩晕疾病中占17.0%~52.3%[1-2]。临床常被误诊后循环缺血、颈椎病、梅尼埃病等。其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数秒钟,常常不超过60 s。改变时症状明显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出汗、排便或排尿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基于半规管空间解剖结构,通过手法复位使脱落的耳石受重力作用随头位改变回入椭圆囊。主要有Epley复位法和360度翻滚复位法。本文旨在回顾行分析BPPV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北京石景山医院神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确诊的10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表现为与相关的眩晕,持续时间短暂,均在眼震电图视频下行诱发试验,根据眼震特点判断BPPV类型,并记录眩晕发作潜伏期及持续时间。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查,并行位置性诱发试验,行Dix-Hallpike试验,若出现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眼震,判断为PC-BPPV;行Roll-Test试验,若出现水平方向快向眼震、垂直方向无眼震,判断为HC-BPPV[3]。

1.3 诊断和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2)Dix-Hallpike或Roll-test试验阳性。排除标准:由于沟通障碍或体力原因不能配合行耳石手法复位者;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及高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PC-BPPV采用Epley手法复位法;HC-BPPV采用360度翻滚法。

1.5 疗效评估标准

每2周随访1次,评价时限为3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BPPV 疗效评估标准提出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3]。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100例BPPV患者中,男22例,女78例,年龄16~85岁,平均(52.67±14.26)岁;病程3 h~10年,中位数3.8 d。眼震潜伏期为0~8 s,无明显潜伏期者15例,占15.00%;眩晕持续时间小于60 s为82例,占82.00%,持续时间60~180 s者为15例,占15.00%。伴有耳鸣者7例,伴听力减退者4例,伴突聋者2例,伴前庭神经炎者1例,主观性眩晕9例,外伤性眩晕2例。

根据受累半规管不同,右PC-BPPV 45例,占45.00%;左PC-BPPV 25例,占25.00%;右HC-BPPV 16例,占16%,左HC-BPPV 12例,占12.00%,多管受累2例,占2.00%。

PC-BPPV中,治愈60例(85.71%),有效8例(11.43%),无效2例(2.85%);HC-BPPV中,治愈18例(64.28%),有效8例(28.57%),无效2例(7.14%)。其中35例患者1次手法复位基本痊愈,30例手法复位2次痊愈,13例复位3次痊愈。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仅在眩晕持续时间上,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BPPV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前庭疾病之一,由于大多数BPPV患者在数月内能够自行缓解,这些数据可能存在低估[4]。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在耳石膜上,维持迷路内离子环境的动态平衡,由于病变造成耳石脱落增加及吸收减少,耳石碎片进入半规管或黏附在嵴顶上导致BPPV,此过程为BPPV最为常见病理生理基础。由此导致BPPV的五大临床症状为眩晕发作、眩晕具有潜伏期、短暂性、互换性及疲劳性,对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眼震特点。后半规管BPPV眼震特点: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右后半规管BPPV患者出现逆时针方向眼震;左后半规管BPPV患者出现顺时针方向眼震;壶腹脊顶BPPV眼震持续时间大于1 min(由于本组资料样本量较小,无明确诊断壶腹脊顶BPPV患者,因此未与之相比较),而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多数为小于1 min。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特点:行Roll-Test诱发试验,双侧均为向地性眼震,眼震强或主观感觉眩晕程度较重一侧为患侧;双侧均为离地性眼震,眼震弱或主观感觉眩晕程度较轻一侧为患侧。BPPV好发于女性患者,本组资料显示女性患者78%,与Brevern等[5]报道的74%相当。另外在本次研究女性患者中部分合并焦虑抑郁,与多项资料表明女性BPPV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及抑郁一致,这可能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有一定关系[6-7]。由于样本量少,无法进行详细统计,有待于收集大规模临床数据验证此项结果。

BPPV分为原发性(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前者指病因不清,后者多继发于其他疾病。病毒感染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常常表现为前庭神经炎或迷路炎合并BPPV,发病前期有上呼吸感染史者也不少见。可能与感染引起椭圆囊斑变性附着力减弱导致耳石脱落有关。

BPPV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与相关的眩晕,无明显眼震,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主观性BPPV。将眩晕伴典型眼震定义为客观性BPPV。本组资料中主观性眩晕9例,临床上并不少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脱落的耳石量极少,刺激强度尚未达到引起眼震的阈值,或者是典型BPPV急性期的前期反应。另外观察眼震与检查者主观判断密切相关,因此佩戴Frenzel眼镜或视频眼震电图仪可以提高BPPV诊断率。本组资料中BPPV伴突聋者2例,占2%,分析其原因:内耳由内听动脉供血,内听动脉缺血或血管痉挛导致听力减退,同时因内耳供血不足致椭圆囊斑老化引起耳石脱落。大量文献报道,发生BPPV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大多为重度以上全频型听力下降(92%).推测这些患者主要由于内耳血管痉挛或者血栓形成所致。继发于外伤后BPPV也是常见原因,包括足球踢中头部、跌倒、车祸等严重的头部外伤,还包括颅脑和口腔手术中由于凿子和锤子的使用引起的头部震荡。本组资料显示外伤性BPPV 2例,占2%,与文献[8]报道的占7%~17%相比较低,考虑与样本量较小相关。

根据半规管解剖结构特点,后半规管位置最低,由于重力作用,耳石最易脱落至后半规管。因此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本组资料PC-BPPV患者70例,占70%,与文献[4]报道的85%~95%相差不多。HC-BPPV患者28例,占28%,明显高于文献[9]报道的5%~15%。由于解剖结构特点,耳石在外力作用下随着改变容易从后半规管落入水平半规管,因此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后半规管BPPV极易转变为水平管BPPV或同时合并存在,造成混合型BPPV,治疗上可以分次分类复位治疗,均可以得到显著效果。

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疾病,从开始逐步被认识到目前被广泛接受已有几十年的历程,目前仍有很多需要再认识再研究的问题,面对很多难治性、复发性、非典型性BPPV,期待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Nedzelski J M,Barber H O,MeIlmoyl L.Diagnoses in a dieeineas unit[J].J Otolaryngol,1986,15(5):101-104.

[2] Isaradisaikul S,Navacharoen N,Hanprasertpong C,et al.Causes and time-course of vertigo in an ear,nose,and throat clinic[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0,26(7):1837-1841.

[3]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15(42):166.

[4] Parnes L S,Agrawal S K,Atlas 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CMAJ,2003,16(9):681-693.

[5] Brevern M,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5):710-715.

[6] Ferrari S,Monzani D,Baraldi S,et al. Vertigo “In the Pink”: The Impact of Female Gender on Psychiatric-Psychosomatic Comorbidity i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J].Psychosomatics,2013,6(2):5.

[7]王超,陈卓,黄辉,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03-104.

[8] Motin M,Keren 0,Graswasser Z,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s the cause of dizziness in patient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diagnosis and treatment[J].Brain Inj,2005,19(5):693-697.

[9] Cakir B O,Erean I,Cakir Z A,et al.What is the true inclidence of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aryngol Neck Surg,2006,134(8):451-454.

(收稿日期:2014-12-04)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微灶癌的临床价... 下一篇:心理护理对孕产妇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疗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