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时间:2022-10-13 12:01:31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76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30例), 分别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和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治疗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眩晕症,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多认为与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引起前庭功能平衡失调有关。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往往靠耳石手法复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1]。本研究旨在探讨总结BPPV的临床特点, 以及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临床上BPPV的诊治积累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6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男46例, 女30例, 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49.5±8.8)岁。病程3 h~35 d, 平均病程(20.3±3.6)d。左侧37例, 右侧36例, 双侧3例, 后半规管BPPV(PC-BPPV)59例, 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42例无明显诱因, 13例有颅脑外伤史,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 7例近期有精神紧张、失眠史, 11例过度仰头时发生, 5例在床上翻身发生, 2例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所有病例均不伴耳鸣、无耳闷胀感、无听力下降、无复视、意识均清晰。

1. 3 诊断方法 ①坐起、躺下、翻身等变化时可诱发眩晕;②眼球震颤:潜伏期5~15 s, 持续时间≤30 s, 呈疲劳性;PC-BPPV表现为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 HC-BPPV表现为与转头方向一致的水平眼震;③头位诱发试验(Dix-Hallpike 试验)阳性;④改变后眩晕可缓解或自行缓解;⑤无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证据;⑥听力无改变, 前庭功能正常。

1. 4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和药物治疗。耳石手法复位法:①对PC-BPPV患者采用颗粒复位法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使患者迅速头悬30°, 并向患侧扭转45°, 出现眼球震颤和眩晕后将头转正, 并继续向健侧扭转45°, 再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 使其侧卧, 头部偏离仰卧位约135°后坐起。②对HC-BPPV患者使用Barbecue翻滚法:使患者由坐位迅速平卧, 并且头身向健侧扭转90°, 再使头和身体向健侧连续翻转90°直至回到仰卧位为1个治疗过程。药物治疗:地芬尼多片25 mg, 3次/d, 口服;倍他司汀片8 mg, 3次/d, 口服;安定片2.5 mg, 3次/d, 口服。共服用1周。

1. 5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眩晕及其相关所有症状消失, 各种诱发试验均为阴性;好转:眩晕明显缓解, 各种诱发试验虽为阴性, 但在头位变动时稍感眩晕或者不平衡感;无效:治疗前后眩晕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0例, 好转6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3例, 好转15例, 无效12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 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椭圆囊发生变性后, 脱落的耳石黏附于后半规管壶腹嵴, 当头位改变时壶腹嵴耳石变位, 从而发生眩晕和眼震。另一种认为变性耳石颗粒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 当变动时, 内淋巴流动而使壶腹嵴受牵引偏移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3]。

本研究通过对76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如下临床特点:①老年人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 右侧受累多于左侧。②几乎所有眩晕均发生在头部改变时, 一般在头位变化后1~4 s后才出现眩晕, 眩晕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1 min;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 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自身旋转。③急性发病、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

在治疗方面, 根据BPPV的发病机制, 主要采取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主要是根据BPPV的发病机制, 通过手法使飘浮的耳石沿管臂内按特定方向运动或先使粘附的耳石从壶腹嵴顶帽脱落, 最后经管开口回到椭圆囊沉淀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在治疗过程中, 应该注意对患有严重心脏疾病、严重骨质疏松、颈椎不稳定患者应该慎用或禁用, 此外应该避免按压颈动脉窦以防血压波动。另外, 在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时力量要足够, 动作要到位, 该停留的时间要充足, 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此外, 临床上也可采用部分药物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 但仅仅是对症治疗, 多数患者疗效欠佳。

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通过对BPPV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并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林哲聪, 黄晓新. 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3(2):76-77.

[2] 刘海凤, 朱军. Barbecue 翻滚法联合 Gufoni 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41 例.交通医学, 2015, 29(2):181-182.

[3] 张t, 刘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方法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2):115-117.

[收稿日期:2015-11-10]

上一篇:机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 下一篇: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