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具操作 促进学生发展

时间:2022-07-01 08:45:40

重视学具操作 促进学生发展

1 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2 重视学具操作的优点

2.1 操作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操作学具,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既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2 操作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在数学学习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小组比赛根据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摆出组合等富有激励性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习、钻研、思考、探索、交流,养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品质,培养他们互相激励,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

2.3 操作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语言,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及学具操作的理解。学生思考凭借其对材料的感知表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特点。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

2.4 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具操作。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创造动一动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去发现算理,理解算理,达到掌握计算方法的目的。

例如在教“9加几”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应用,笔者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9个红圆片,代替盒内的9个皮球,放在桌面的左边,再拿出2个黄圆片代替盒外的2个皮球,摆在桌子的右边。要算9加2得多少,怎样移动圆片使9凑成10?学生通过想一想、动一动,理解了先把小数的2分出1,分出的1和大数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1得11的“凑十”计算的方法。由于学生的认知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在初步得到感性认识后,学生还必须借助学具的多次操作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凑十法”的算理。这样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5 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自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操作学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答较抽象的几何形体的拼、割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2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解答这一题目,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拿出2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让他们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原来的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既简单又合理。通过讨论,学生找到最简单又合理的算法。可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寻找到既简单又合理的算法,正确解答问题。

2.6 操作学具,创设参与条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参与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火柴盒,量一量、算一算它的面积,在学生列出算式后,让他们将此盒拆形,想一想计算内盒的面积还可以怎样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把内盒拆成多种图形,得出另外几种计算火柴内盒面积的方法。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逐渐扩展、开阔、流畅。

3 学具操作注意事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学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能更好地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在学具操作活动中既学知识又发展智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学习上的操作或是观察,都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预演性操作,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者发现操作中有什么技巧问题。

3.2 要把操作同观察、思维、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过程,即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必须通过仔细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输入大脑,促进抽象思维发展,形成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3.3 教师要加强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指导

小学生学习数学,乐以直观,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下一篇:浅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精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