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喻的语用义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01 08:12:24

浅析比喻的语用义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从牙牙学语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比喻,可临近小学毕业,学生对比喻的理解仍停留在“把……比作……”“用……比喻……”的表层,比喻这一直观、生动,充满想象力的修辞为何会丢失丰富的内在而只剩下形式的骨架?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在关注比喻的外在形式的同时,关注比喻在表情达意、深化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往往奠定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以比喻开头,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拓展了语言的空间。把握比喻的语用义,往往能发现修辞与文章主旨的直接联系。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这样开头:“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教者关注的往往是表象,即以比喻开头,写出南沙群岛的美丽。可联系史实可知,南沙在1933年被法国侵占前一直是中国领土,后来,越南等国相继提出对南沙有领土权。文章借传说起篇,以比喻作衣,在介绍南沙的美丽富饶时,也写出了南沙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赋予它新的意义。把南作颗颗珍珠,既写出了它的美丽,更突出了南沙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事实。从语用角度理解这一比喻句,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比喻的恰当运用,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把握了比喻的语用作用,对文章的理解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从字面来看,文章用“喷花的飞泉”来比喻开得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的多、密、美。接下来,文中又写道:“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的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笔下,海棠花由静变动,如阳光下的飞泉。冰心曾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正是因为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才会有这样的比喻,看海棠、写海棠,正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她的眼中,盛开的海棠仿佛成了孩子,蓬蓬勃勃,在春天里活泼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我们怎么能从比喻中感受到作者对孩子的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呢?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内心勃发的情感往往无法以言语表达,而比喻本身的类比特点,会成为作者内心情感喷泻的火山口。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这样写道:“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段话写出了灰椋鸟鸣唱的宏大场面,写出了作者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灰椋鸟是再普通不过的鸟了,可作者为何把灰椋鸟的鸣叫写得如此富有活力与诗意呢?这与作者的工作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动物保护者,看到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让灰椋鸟有了良好的栖息地,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表现在课文中就是采用比喻这一形式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再去理解比喻句,就不会认为这句话是把鸟儿的鸣叫比作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把刺槐林和竹林比作俱乐部这么简单了。

形象的比喻,易于把错综复杂,难以简单言说的事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抓住这样的句子,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的开头写道:“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从语用角度看,这里的“咽喉”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突出平津地区命悬一线的严峻局势。联系语境去理解这一比喻,我们就能理解日伪军生事端攻打卢沟桥,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敌的原因了。

一个作家,一篇作品,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比喻的合理运用,能够使作品显得形象生动,文采斐然。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时,采用了连续的比喻进行描述与渲染:“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作者连续用了四个比喻把缥缈的云雾写得具体形象。从静态语用角度看,作者把云雾比作了绒帽、玉带、大海、天幕。从动态的语用角度看,作者为何要选择绒帽、玉带、大海、天幕来形象云雾呢?这与其观察的方位是密切相关的。这四者与“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紧密相连,既写出了云雾的形,又未脱离云雾本身的特点,绒帽、玉带突出了云雾的色与形,大海、天幕突出了云雾的大与虚。比喻中,动词、名词的互补,现实与想象的相生,让读者领略到了庐山云雾独特的美。

由此可知,比喻等的运用往往是与具体的语境相连的,把它们纳入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够深刻领会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责编 莫彩凤)

上一篇:大班额下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生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