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探索

时间:2022-07-01 06:39:37

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探索

生态环境变化是土地利用延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性结果。历史上曾是“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利多”、“群羊塞道,牛马衔尾”的富庶地区的陕北,演变成今天林退牧衰,生态环境恶原化的相对落后地区,与长期以来的土地非优化利用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拟就坡地利用的目标模式进行设计,以期充分发挥坡地资源的优势和结构功能。

一、设计原则

构建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应依据以下基本原则:

1.从坡地实际出发原则。由于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粗放经营和掠夺式利用,陕北坡地的实际状况是:土地贫瘠且退化严重,耕地细碎且坡度较大,植被稀少,畜牧不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外部负效果突出。针对这种状况,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的目标模式应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作为首要内容。

2.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森林和植被是优良生态经济系统建立的核心。最大面积的绿色覆盖是改善陕北生态经济系统的保障。因此,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把传统的、结构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以林果业和草畜业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型坡地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陕北坡地的绿色覆盖率,应成为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的重要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坡地利用不但要满足今天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且必须满足人类明天发展的需要。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的构建,必须既能实现陕北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实现生态平衡和坡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生态效益,永远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的双重困绕,从而走上能量合理流动,物质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4.资源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坡地是一种可综合、立体、深化利用的资源。“山区土地上蕴涵着现代化的巨大潜力”。陕北山区土地资源丰裕,地形多样,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比较适宜于林业、草业、畜牧业生产。以苹果生产为例,优质苹果生产的七项主要指标(气候、土壤、温度、降雨量、光照强度、日温差和空气湿度)陕北地区的渭北高原丘陵区全都具备。但同时,由于陡峭的地势不易保持水土,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平面垦殖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继续大面积种植粮食,不具有比较效益。因此,设计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的目标模式,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二、目标模式

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大体需要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2010年):以粮食为主体的种植业结构向以林果业、草畜业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型产业结构的转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除产量较高又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川、台、塬、坝地外,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二是适应林果业和牧草业发展的需要,大搞坡地整治、水利设施建设、道路整治与扩建。通过产业结构转换和基础设施改善,把原来用以生产粮食的贫瘠坡地变成林果和草畜生产的优良基地,使广袤坡地的相对优势得以发挥。

第二阶段(2011年~2030年):以生态产品为原料的产品深加工阶段,即以林果业、草畜业为基础的“人出”、“钱进”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林果业与草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二是加快生态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把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较大转移,另一方面又要为现代化积累必要的资本。

第三阶段(2031年~2050年):林果业、草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扩大林果业、草畜业的经营规模,实现企业化利用坡地。二是用现代要素取代传统要素成为坡地经营的主要投入。三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资本收益率。四是完成坡地经营由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向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转换,坡地利用进入商业化、现代化阶段。

三、可行性分析

首先,退耕还林还草后陕北人民的吃饭问题不难解决。一是林草业的水土保持效应可以减轻黄河下游的水患灾害从而节约国家治理黄河的资金投入(陕北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仅延安市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2.58亿吨),这部分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用作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民口粮供应的专项基金。二是我国已由缺粮国变成粮食比较富裕的国家,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程度减缓又可实现下游粮食增产,国家有能力通过以粮代赈的方式保证退耕还林还草后农民的口粮需求。三是陕北有人均1亩以上适宜种植粮食的5度以下的川、台、塬、坝地,通过加大投入和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国家以粮代赈政策停止后,可以基本实现本区粮食自给。四是林草业并非仅有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农民通过发展林果业和草畜业实现收入增长后,可以在商品粮市场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

其次,发展林果业、草畜业的比较利益较大。一是林果业、草畜业比粮食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仅以牧草为例,目前我国年需牧草1千万吨,生产能力只有2百万吨,供需缺口还伴随着畜业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扩大;国际市场年牧草缺口也有1千万吨,主要集中在毗邻我国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地区。二是林果业、草畜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于粮食,便于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更快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已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相反,肉类和经济类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比粮食具有更大的出口创汇能力。四是林果业、草畜业较高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缓减农业发展的人口压力,实现林果、草畜的 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在林果业、草畜业生产经营的纯收入能够长期比较稳定地高于粮食收入的情况下,广大农民就会成为推动陕北坡地生态型现代化利用目标的强大动力。

将生态型现代化利用模式作为陕北坡地利用的目标模式,既符合陕北生态经济状况的现实需求,又符合陕北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同时也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相吻合,因而是切实可行的。

上一篇: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效益评价指... 下一篇: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评价及其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