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计算教学思路,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时间:2022-07-01 05:44:22

理清计算教学思路,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计算周长、面积、体积,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核心。

一、计算教学的现状

我们分析一份1-6年级期末数学成绩汇总统计表,总体看存在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数学成绩在不断下滑的现象。

再从试卷分析表中“计算”一项得分率来看,一、二年级在95%左右,三、四年级降至80%左右,五、六年级又下降至70%左右。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在不断地下降。

难怪教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

我们的计算教学真的出了问题?

二、重新建构新的计算观,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分析学生的试卷,就会发现分数高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卷面整洁,计算基本不失分;而分数低的学生大多卷面不整洁,计算失分多。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一个学校有数十个(甚至几十个)数学教师(如再遇上不负责任的教师),每个人对学生的习惯要求不尽相同,使得大多数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应有一整套系统的要求,1-6年级统一要求,系统训练,并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当中。

2.注意知识间联系,构建完整的体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计算。目前计算教学有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本年级计算时,当用到旧知时,才发现学生计算有问题,想补时怎么也补不上去,这时教师就有怨言,高年级的怪中年级没教好,中年级的怪低年级的没教好,低年级的只有怪幼儿园或者家长没养好。实际上,学生在学原来计算时,并不是那么差,而是因为教师没有及时的复习,时间太长学生已经遗忘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想必大家都清楚。实际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计算教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学习新知时,必须为学生提前扫除障碍。如,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在学习之前,要将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提前复习巩固好,试想如果整数乘除法计算都有问题,小数乘除法还怎么学?

3.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1)实效性

计算教学要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每次的计算练习,教师要亲自参与,同桌的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杜绝学生弄虚作假,这样的辅导才是有效的。

(2)差异性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计算的能力各不相同,学优生可能多次没有错,学困生也许次次犯错(同一个问题能多次出错),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要做到“三不三多”(不言弃、不放弃、不抛弃;多一些谈心、多一份真心、多一点耐心)。让学生感到老师真的在帮助他,从而树立起学好计算的信心。对学困生的目标定位是“不求优秀,但求进步”,学困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提高,整体的计算能力还会差吗?

(3)趣味性

计算的练习枯燥无味,练习形式应多种多样,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如:“我来找茬子”(典型错题让学生找错)“我当小老师”(帮同桌改题)“算24点”(课堂、课后、学校、家庭)。

(4)激励性

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可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出“口算之星”“估算大王”“速算能手”,还可举办“二十四点计算竞赛”,对优胜者颁奖。

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理清计算教学的思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不仅仅满足于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要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把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练就一对“慧耳”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经验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