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时间:2022-07-01 04:49:52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摘要: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在修改过程中出现一些疏漏。本文从针对性、创新性和严谨性三个方面着手对教材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说明。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flaws in the fourth enlarged edi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ited by Huang and Liao. This paper deals with several problems of this textbook from three aspects, direction, creativity, and accuracy.

关键词:黄、廖本 现代汉语 问题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Huang and Liao edition problems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自1978年6月纳入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计划开始编写以来,共出版了7版。最初是由20多所高校的40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于1978年集体编写出版的,由于切合教学的要求,受到了全国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991年1月出版的该书“增订版”,对全部内容作了大幅度的修订。1997年出版增订二版,主体框架不变,但调整了部分内容。2001年出版增订三版,增添了普通话测试的有关规定和通用语言文字标准化等新内容。2007年6月出版了修订后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纠正了之前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教材更趋于完善,更方便学生掌握。

教材的不断更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但是,教材的主体结构框架、知识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新的语言学著作不断涌现,前沿理论不断更新的时代,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下文简称黄、廖本《现代汉语》)显得有些陈旧,再加上篇幅过大,校对时难免不会出现错误。增订时的不同章节出自不同的编者,势必会出现行文前后照顾不周,出现一些纰漏,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对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存在的几点问题做如下说明。

一、缺乏针对性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是高校通用教材,也曾得到过很多荣誉,1986年被教育部刊物《高教战线》第6期誉为“一部受欢迎的《现代汉语》教材”,1988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年教育部公布为首批重点推荐使用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七门主要课程30中教材之一。一直以来,黄、廖本《现代汉语》被多数高校中文系师生使用,被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然而,近几年来,除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很多高校中文系新增设对外汉语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都会涉及到中文系的基础课程《现代汉语》。对外汉语专业侧重于基础语言理论的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侧重于语音知识的掌握,戏剧影视文学和新闻传播专业则侧重于词汇语法部分。目前各个高校针对这些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同样都是黄、廖本的,这严重缺乏针对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尽管教师可以在教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但给学生的接受理解造成诸多不便。

二、缺乏创新性

教材体系陈旧,虽然增订四版较三版有些改变,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有很多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重复,缺乏学术性,很少反映最新前沿成果观点,整体知识体系较为陈旧。

就教材每章节后面的练习题来说,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提问,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语音概说为例,教材首先介绍什么是语音,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接着介绍语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些都是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在小节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中,出现这样的练习题:一、什么是语音?四、语音具有_属性、_属性、_属性。这些练习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复,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教材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本上面的固有知识点,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接受。老师讲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帮学生解除疑惑,学会探索更深的领域。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教材每个章节后面的练习题对于巩固固有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满足大学生思考创新的需要。

三、缺乏严谨性

黄、廖本《现代汉语》从内容安排、术语界定、行文断句到校对排版等方面,都存在缺乏严谨性的诸多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

(一)绪论部分涉及内容不妥帖

绪论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关涉到全文的总结,这样出现新的概念术语较多,不利于学生理解。绪论的第一小节第四个知识点专列现代汉语的特点部分。作者具体阐释了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以及语法方面的特点。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词汇方面:汉语词性较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语法方面: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这里涉及到了“辅音”、“元音”、“声调”、“语素”、“词根”、“复合法”、“语法意义”、“形态”、“句子的结构”、“词类”、“句法成分”、“量词”、“语气词”等语言学概念,学生尽管母语是汉语,但在没有接触语言学基础知识,没有接触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基础理论时,对这种总结性的特点很难接受。

绪论是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以介绍为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著作的大致情况,吸引学生继续往下读。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绪论部分涉及的内容总结性太强,把本应在各个章节中讲解后总结的内容提前放在绪论里说,虽然给学生以总括性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具体内容,但是显得有些突兀,一些生疏的概念也让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因为一开始接受不了而丧失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的信心。

(二)语言学概念定义前后不一致

黄、廖本《现代汉语》中对有些概念定义的表述前后不一致。对“语素”概念的定义,第四章词汇中表述为: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第五章语法中表述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里前后的表述内容相差不大,但文字表述上有所差别。对“词”概念的定义,第四章词汇中表述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第五章语法中表述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前者表述突出“有音有义单位”,后者缺少这个表述。章节不同,对于同一版本的教材来说,也应该在前后表述上保持一致。不然,会给初学的学生带来很多疑惑。

另外,对“多义词”概念的表述,教材第236页,介绍“多义词”

时注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而介绍“同音词”时说: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这些定义,究其根本差别不大,但是对于掌握一门学科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会对掌握基本概念造成一定的障碍。

严肃认真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态度,在校对工作中尤其需要这种态度。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出现同一问题表述不一的错误,给读者带来种种疑惑和猜想,这是不利于学生自学的。

黄、廖本《现代汉语》上册第28页附录三(三种记音符号对照表)中“c”的国际音标应该为[ts’] ,而教材中标示为[],[]为拼音字母ch的国际音标标注。

另外,教材中提到:韵腹是韵母的主干,一般由、o、e、ê充当。教材上册第53页“普通话韵母结构表”中标示“越yue”,韵头为ü,韵腹为ê;而在教材第73页“普通话音节结构类型表”中标示“学xue”,韵头为ü,韵腹为e。不同的音节,同样的韵母üe,标示出现偏差。这种错误是校对不认真引起的,出现在语言学教材中,显得尤其不应该。

(四)文字粗糙、标点使用不当

作为语言文字类教材,《现代汉语》应该斟酌语句,合理断句,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然而,黄、廖本《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使用现象多有出现。黄、廖本《现代汉语》下册第11页介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1)形容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例如“太阳红~红太阳―观点模糊~模糊观点”。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例如:“快走―老实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段文字中出现两个“例如”,第一个“例如”后面直接是引用的例子,第二个“例如”后面添加冒号。

另外,教材中:(2)形容词不带宾语。但是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例如“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纯洁队伍”(使队伍纯洁),有致使义,这样用时叫“使动词”。还有“花了眼、直着身子”,表示一种变化或者事物表现为某种状态,“直、花”等是动词。这段文字中同样是举例,使用的标点符号不一:“例如”后的例子是分别用双引号标示,中间以逗号隔开;“还有”后面的例子是以顿号隔开,并全部标示在引号内。另外,一句话中的两个分句,前句中介绍“花了眼、直着身子”,后句中的陈述应该与前句在顺序上保持一致,应该说“花、直”等是动词,而文中前后顺序不一致。

冒号用在“例如”后面,一般表示引起下文,但不带冒号的情况也常有使用。例句列举时的格式也有很多,但是在语言文字类教材中,尤其在同一段文字当中,还是应该考虑到整齐、统一、准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使用不规范,不恰当,读者就可能不明白语义,甚至还会造成误解。作为语言文字类的教材,更应该重视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从GDP与绿色GDP角度看社会发展中的代价问题 下一篇:浅谈婴幼儿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