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内部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2-07-01 04:34:05

教育公平内部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摘要】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但是,教育现状摆在面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依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教育公平问题与经济、政治、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教育内部矛盾也是统一于一体。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育实现等各方面都在显示着教育公平问题上的重重矛盾。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资源;矛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07-02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呈现出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在城市中,在发达地区中,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教育受到家长、政府、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因此,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管理方式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城市以及发达地区集中了先进的现代技术传媒教学、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学科教师,集中了学校制定的相对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而农村的孩子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机会很少,并且教育资源上也很欠缺,学校的数量少,教学楼质量差,许多甚至是危房,教师教学水平远远不如城镇的,农村孩子、欠发达地区孩子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接受教育层次当中,他们享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程度都得不到保障。在城市内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突出,进城务工子女不能享受和城市中的孩子一样的教育水平,这些弱势群体,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发言权上显得苍白无力。由于流动性大、社会地位低下、政府和学校的不重视等原因,这些进城务工子女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权利,他们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金钱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此外,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教育机会主要在城市,农村孩子机会很少,比如参加全国的竞赛的名额,比如高考录取的指标和人数、免推资格,农村孩子和偏远地区的孩子远远处于劣势。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和城市中一样的机会。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1]分配不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更多的教育投入放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同时,逐渐废除城乡二元制结构,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将教育资源倾斜于欠发达地区,缩短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

2 教育方式:教师传授和学生自学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停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吸收知识的特点和水平,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而学生适当的自学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发散性的思维。老师只需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往往充当着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往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性,忽视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互相参与讨论,新课改下,教师应当转换角色,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具有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诶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由先前的传授知识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2]

3 教育模式上:德智体美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些孩子从小就知道攀比,没有养成分享的习惯;有些小孩在外打架斗殴,造成恶劣的结果,孩子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都没有得到提高,马加爵事件应该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还有些孩子在危急的时刻不懂得自我保护,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结局。学生一直在应付考试,考试分数和学业负担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这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良好的社会公德、劳动、自主自强的个性都被忽视。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之下,衍生出一大批的针对中小学辅导班和教育机构,这些辅导班和教育机构利用学生的课后业余时间,以辅导学生的课业为主,培养他们解决习题的能力,而这实际也是现行考试制度的产物。

针对学生品德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父母言传身教道德准则和基本的生活常识,多带孩子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扩大视野。并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要付诸实践行动。学校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和原则,充分推进素质教育,为孩子的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志向,主动承担创造性地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3]

为了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国家要控制一些培训机构和辅导机构的发展,明确禁止课后老师给学生补课。在评价机制上,要执行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不能以简单的分数来下定论,应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建立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标准。分数不再是考察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将德智体美按比例共同成为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范围。鼓励有特长、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的孩子的发展。

4 教育实现

教育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培养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教育现状是培养了一大批只懂得学习而不懂实践的学生,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在前几年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取消文理分科就是其中的一例。学科知识系统的片面性、狭隘性正在逐渐露出弊端。文科生不懂理科知识,理科生对文学知识一窍不通。学科之间本没有绝对的边缘,所以这种割裂的方式导致了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需求的不同,文科生在择业上相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就业上更加困难。国家只是在大学院校中开设课程,可是却不考虑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否适合社会需求。这导致了人才结构性的脱节和分配的不均衡。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又是人才的过剩;一方面人才浪费,一方面人才短缺,企业需求和大学生期望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结果的实现遭遇冷潮。现行,出现了大学生“蚁族”,“啃老族”,他们知识结构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差,对企业、对个人的发展都是严峻的挑战。此外,还有就业歧视影响着就业机会的均等。在高等教育中,男女性所投入的教育成本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在同等条件下,甚至女性在更加优秀的情况下,女性的竞争力往往不如男性。并且,在同一个类型的工作岗位上,女性的工资水平不如男性。

教育实现的不理想,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从政府来讲,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限制一些需求饱和、过剩专业的扩招。从高校来讲,“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最终目的的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所以高校的办学宗旨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要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用,再就业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一展所长,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其次,专业的设置应该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最后学校课题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中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通过实践来加深自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经验。”[4]

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自身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自强自立、了解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考研热”、“考公务员热”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缺乏拼搏精神,考研者绝大部分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困难,企图利用更高的学历来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添砖加瓦;而公务员则以其工作的稳定和轻松备受青睐,但是,社会需要的是能将知识尽快转化为效益的人才,社会需要大多数人投入企业的岗位进行经济效益创造,而不是呆在企事业单位做一个清闲职工而已。

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1、用实习、兼职来提高操作能力;2、参加一些比赛,提高自身飞竞争意识和心理素质;3、参加社团、社交活动来提高人际交往水平;4、阅读报纸杂志,了解求职行业的相关知识,变外行为内行;5、有计划的去旅游,开阔视野,了解不同城市的历史风情,认识不同的人。6、参加讲座、论坛,多结识一些对自己将来发展有帮助的人;7、参加必要的证书考试,证明自己的能力,为求职增加说服力;8、适当包装自己,为自己卖个好价钱,族谱一个好推销员;9、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来增强自己就业砝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就业竞争力的坚实基础。”[5]对于女大学生,更应该应当自强自信,改变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必要的时候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教育公平内部存在许多的亟待解决的冲突和矛盾。只有正视这些矛盾,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文明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呼喊;教育公平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需要每个人付诸于行动;教育公平不是空穴来潮,而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刘沛沛.《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重构》.高教研究,2011年9月

③ 王瑜.《对学校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再思考》. 教育探索, 2011年第8期

[4] 丁娟慧.《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现代营销.

[5] 严安.《大学生就业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学术论坛, 2011年第9期

上一篇:女白领辞去高薪办早教 下一篇: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地勘单位青年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