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何以蹿红?

时间:2022-07-01 12:35:54

“中国式”何以蹿红?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十多年前的一部小说和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2012年,《齐鲁晚报》报道:因为“石家庄对群体性闯红灯处罚前三名”这样一条新闻,让“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网络流行语再度进入人们视线,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此后其后置词被扩大延伸到其他许多方面,如“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中国式陪读”“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饭局”“中国式送礼”,等等。“中国式×”标签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该词汇在2012年12月被某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一波一波的“中国式×”袭来,媒体上出现了大批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请看:

(1)衣锦还乡指南蹿红网友调侃“中国式装腔”(《扬子晚报》2013年2月21日)

(2)中国式离别:舍不得爸妈但还是要走(《重庆晨报》2013年2月16日)

(3)“中国式买房”你中枪了吗?(《重庆时报》2012年 11月20日)

(4)“中国式民主”照亮中国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 3月9日)

(5)“中国式微笑”王君如问鼎达人秀(《解放日报》 2013年1月28日)

源自网络的流行语层出不穷,而“中国式”标签所向披靡,流行程度之深和影响范围之广是显而易见的,借助网络等媒体的传播达到了“瞬间爆炸性效果”,这个语模不仅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且一跃成为了201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和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那么,“中国式”何以蹿红?

这一流行语中词缀“式”的介入,既有其独特之处,又符合汉语本身的表达习惯。“中国式”为新衍生的词语提供了一个能产语模,信息焦点始终落在“中国”上,由“式”担当起大众心理预设的期待内涵,能反映出“中国社会”特性,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能量。其实,早在“中国式离婚”引领这一流行语之前,就有“中国式英语”等说法,也叫“中式英语”,带有“本土”语言的意思,指使用英语时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带有中文词汇、语法习惯的中国特色的语言,在英语里面被称为“Chinglish”。Chinglish在2005年全球最流行的十个词汇清单中位列第四。那么,缘何“中国式”在2012年底迅速蹿红?

原因之一,这种语模容易套用,人们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将家长接送孩子上学而造成校门口车辆摆放杂乱的场景称为“中国式接送”,将帮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称为“中国式父母”,甚至将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跨栏失败的一幕称为“中国式失败”。这种语模多种后置词语都可以进入,后置词语从最初由双音节名词“离婚”充当,发展到由动词“装腔”“拒绝”“哄抢”“申遗”“维权”以及多音节名词“潜规则”等充当,甚至由“过马路”“接送孩子”“买房购房者”“应试教改”“到此一游”“岳阳自来水”等复杂词组来充当,由此扩大了语言的张力,最大限度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该组合后置词多音化,展现出“中国+词缀‘式’+双音/多音节”流行势头。更有一些书籍、影视作品使用“中国式”这一代表中国特征的语模,例如电视剧《中国式相亲》、著名微电影《中国式关系》等影视作品,书籍则有畅销小说《中国式民主》、网络小说《中国式民工》、官场小说《中国式饭局》等。

原因之二,“中国式×”作为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成为影响到现实社会的语言形式,总是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中国式×”的构词正是这样,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加塞”“中国式购物”……自嘲也好,调侃也罢,立刻抓住公众的眼球,迅速火爆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

原因之三,内容上,“中国式×”对国人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有很强的概括性,如“中国式养老”,扩容后的“中国式以房养老”,使用上饱含调侃幽默意味,成为一种观点与立场以及一种批评的力量,也成为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形式上,人们往往更乐于使用轻松、通俗、简易的语言,“中国式×”精辟醒目,韵律上朗朗上口,具备了迅速传播的优势。

“中国式×”成为网络热点,凸显了当今社会乱象和积极因子的相互纠缠。例(1)(2)(3)是以调侃的心态进行自我反省,表达自嘲、反讽、批判义;例(4)(5)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表达赞扬、自豪义,在语言的感彩上与前几例截然相反,属于褒义性语模。应该看到,如“中国式微笑”等优良品格的存在,是应当鼓励使用的积极语模。

原因之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让人感到新奇、刺激、顺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近年来,每年由权威机构的主流媒体流行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跟踪并研究这些流行语,是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视角。流行语的使用者愿意经常使用“中国式×”的语模,倾向于复制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是模仿它,如“中国式摩登”“中国式休假”。

最后,“中国式×”在传播过程中创造出各种语言变体,如使用“××式××”语模造出像“赵本山式流行语”,激发了大众创造和运用语言信息的兴趣,形成新语模。语言螺旋上升的动态性发展和演变促成“中国式×”不断更新和进化,成为全民热议的流行语汇。这些“中国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来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由此可见,“中国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不断被模仿复制成为流行也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篇:浅谈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下一篇: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