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时间:2022-06-30 11:22:52

试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摘 要: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休戚相关,也与学科专业结构及建设水平密切相联。高等教育在经历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发展的核心目标已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高质量。高等学校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和办学特色,避免学科专业的盲目扩张,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65-3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发展的核心目标已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高质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标志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休戚相关,也与学科专业结构及建设水平密切相联。因此,明确高等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寻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基础, 处理好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五种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

1.扩招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结构上的不适应

从1998年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数由340.88万人增加到1738.84万人,增长了4.10倍,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约1.3倍。经济增长远远低于高等教育的增长。因此高校扩招后,一方面,客观上存在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隐患;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大,但在劳动力结构上,容纳高学历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农村地区人口仍占人口总量的近60%,很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也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2.满足公众受教育的需求考虑较多,高校准备不足

高校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学科专业发展出现结构问题,在专业安排上扩容现有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专业倾向。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其一,延缓了学科专业调整的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乃至膨胀,新学科专业的数量和品种增长缓慢,出现了一些老化了的巨型专业。忽略了经济发展需求,有悖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其二,加大了低水平重复办学现象,各学校纷纷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在较低的水准上繁衍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引发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疑虑。另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一大批行业部委院校转由地方政府管理,产生出由为行业服务向为地方服务的转向间题,部分学校与产业的联系减少,专业特色弱化。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连续徘徊在70%左右。一方面,知识经济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都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尖端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主体过度拥挤在“中端”,也不愿或不敢下基层,产生就业难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不适应现象。

3.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同型化倾向

一些高等学校随着发展的惯性,加上部分贷款还息的压力以及经济利益的冲动,盲目扩张,忽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风上了一些与学校传统难以整合的新增专业,一些社会需要的基础和艰苦行业类学科专业出现萎缩,而对另一些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却很少发展。片面追求规模和综合,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科专业数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减少,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要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对的服务主体也在发生着变化,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逐渐饱和,企业、尤其是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接纳高等学校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要考虑如何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及学位点调整等措施,适应和满足企业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建设的需要。各高等学校需要迅速转变发展观,抑制继续盲目扩张的冲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双重需求,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影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求,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培养质量,促进学术发展。调整的过程和依据,首先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尊重学校的自主办学,最后还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对一些基础学科、紧缺学科和特色学科给予倾斜和支持。当前,有必要对支撑学科专业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宏观思路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提高认识。

1.高等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办学的需求

我国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单一。而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因为教育已经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所谓的“精英”岗位服务,少量的“精英”岗位无法容纳众多的人才。教育要为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他们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和多样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模式后,发展起了研究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法国在欧洲最古老大学之外,设立了新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工程师学校;德国出现了与传统综合大学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英国存在着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高等学校除了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外,还有专业化的道路。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办学最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方向上,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面向不一样。高等学校的特色是由学科专业的特色来实现的,而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又会影响和指导其学科专业的设置结构和建设方向。

2.多样化和优质的教育质量观

多样化不代表教育质量标准的降低,而是规格要求的多样。高等教育扩招后,理论界提出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亦即多样化的质量观,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实践中过多地回避了统一水平的尺度,却没有使用好多元评价的尺度,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成为一些学校治学不严的“理论依据”。高等教育从事的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活动,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优质的高等教育,教育部提出的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业业有精英、行行出状元。在多样化同时还应该是优质的。每所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应是优质的人才培养应关注专门人才市场中别人没做或是没做好的事情。各高等学校应努力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探索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面向规模庞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全体,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

3.加强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等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通过全国性的总体规划和地区性的定位规划,促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即通过规划的手段把发展的内驱力引向重特色、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统筹的基础上,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提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的初期也曾经出现过定位不清的混乱。加利福尼亚州通过《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把相互竞争的不同类型大学和学院转变为一个有机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保持优异教育质量与维持巨大招生规模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就是:赋予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不同使命,分别承担不同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责任。社区学院设置遍布全州,面向全州所有高中毕业生招生;州立大学录取学习成绩排在前33%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设置硕士学位项目及和大学一起联合设立博士项目,开展以应用领域为主的研究;大学录取学习成绩排在前12.5%的高中毕业生,独享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其它硕士以上高级学位的授予权,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这种中学后教育制度设既做到宽松人学,又保持教学与科研的优异质量,不仅增加了加州几代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因其他州的仿效而改变了整个美国公立高等教育。

4.避免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盲目扩张

高等教育的宏观学科专业结构要满足的是社会的整体需求,而高等学校的微观学科专业结构则要满足的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微观结构的合理并不完全代表宏观结构的合理。此外,由于微观结构容易受利益、舆论、心理(如从众、升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产生非“常态”的发展而进一步扭曲宏观的结构。因此,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国家有关规划的要求,同时也要与自己的传统特色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宏观、微观学科专业结构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主干学科专业的拓展不能盲目,应该在办好优势或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协同,注重围绕优势或特色学科构建学科群,这样才能保证在学科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维护学校的特色;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还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实践,即使是同一的学科专业也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如在相同的名目下,既可以有基础理论方向,也可以有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应用方向,还可以有催生新兴、交叉、复合等学科产生的前沿领域,当然也还要有面向传统产业的技术应用和服务方向。不同学校的选择要有不同,要根据学校的定位来定,要能说明优于其它学校的所在或存在的理由。

三、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该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1.要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的关系

优势、特色专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占据本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 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专业直接影响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空间。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在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调整、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2.要处理好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的关系

高等学校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要真正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确保其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问题在于,随着高等学校走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生活中,愈益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应用性人才的旺盛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同时,就高校这一办学主体自身而言,对应用型专业的举办也有着强烈的主观需要,因为它实际上是与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生源有保证,对高校来说,也就有了经济效益,有了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些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一重一轻”、“一硬一软”的情况,甚至对基础型专业不管不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二者兼顾,同时克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应用型专业的现象。

3.要处理好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

在专业结构体系中对那些有多年历史的老专业,要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调整层次和规模,做到少而精;通过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传统学科专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新专业的建设要审慎确定生长点,严把质量关,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一定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4.要处理好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学科是教授们成长和活动的土壤,一流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位居第一,主要是因为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因此,大学抓学科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本科教育着眼,必须同时抓好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专业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个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一般也是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所在。因此,必须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统一起来,避免出现就学科建设抓学科建设、就专业建设抓专业建设的情况。

5.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校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种数才能满足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数越多越好。一个学校专业数的设定应该综合考虑发展规模、市场需求、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根据需要,量力而行。同时应该不断地开展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量”的增长,忽视“质”的增强的状况,努力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高等学校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和办学特色,避免学科专业的盲目扩张,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关注学科专业调整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曹方.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内涵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意义[J].广西高等教育研究,2000,(12).

[4]殷翔文.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上一篇:浅谈会计专业教学中几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问课应如何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