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注射法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30 10:44:21

常用注射法的教学设计

【摘 要】通过对常用注射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实践技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懂得珍爱生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操作习惯及医德、医风,具有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奉献精神。

【关键词】常用注射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70-03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解释下列概念: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2)说出各种注射法的注射部位及定位方法;(3)比较各种注射法的目的;(4)能正确完成各种注射术操作,做到步骤正确,动作连贯协调,进针角度、深度、药量三准确。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仿真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执业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常见注射技术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严格执行注射原则,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工作严谨,保证注射给药安全有效。(2)操作动作轻稳、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体现爱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3)在护理工作中培养自身安全的意识,减少职业危害。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无菌技术为基础,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法操作步骤。难点:各种注射法注射部位的正确定位、进针角度及深度。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实践探究法、启发比较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触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寻找各种注射法的注射规律,实现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利用注射器、各种注射模型等教具,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借助模型练习各种注射法注射部位的定位及基本操作步骤;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内容注重技能操作,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医德、医风。本节教学内容处理依据教学大纲,详略得当。为突出重点,

攻克难点,放弃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把各种注射法的重点和难点、区别点用表格的形式集中展示,进行综合讲授,条理明晰,一目了然。注射部位定位采用多种形式精解详述。操作步骤以操作流程图展示,清晰流畅。

六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3分钟)

应用图片及学生亲身经历来引入新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请同学们看以下图片,说一说护士在做什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注射图片)

生:护士在给病人打针。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生病了在医院打过针吗?

生:打过。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在哪些部位打过针呢?

生:胳膊上、屁股上。

师:大家将来都要走向护理岗位,为病人打针、输液以解除病人的病痛,那你们愿意学习这些操作技术吗?

生:愿意。

师:好的,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注射法。

2.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1分钟)

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教学内容上,清除学习的盲目性与被动性。

3.讲授新课(80分钟)

第一,各种注射法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各种注射法有感性认识,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师提问:比较三种注射法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强调注入少量药液。

师提问:为什么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强调注入少量药液?结合解剖学知识想一想。

生回答:皮肤和皮下组织较薄,注入过多药液会造成局部组织隆起甚至药液外渗,也给病人造成了痛苦。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强化了概念的要点,学生掌握了各种注射法的概念。

第二,三种注射法的区别。(列表比较,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从注射目的、部位、消毒方式、进针角度及深度、抽回血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注射目的:分别介绍三种注射法的目的。

教师提问:各种注射法的目的有何联系及区别?

学生行为:通过分析、判断,运用评判性思维,举一反三,找出规律。

教学效果:启发、激励学生思考,掌握学习要点。

注射部位:分别进行讲解,重点介绍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法――十字法、连线法。

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图片、各种注射模型展示各注射部位;指导学生在模型上准确定位;抽查学生注射部位的定位,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行为:在模型上练习各种注射法的注射部位定位。

教学效果:通过体验、比较,学生知道注射部位的准确对于完成各种注射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模型,正确掌握各种注射法注射部位的定位;通过模型加深学生对定位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消毒方式:分别进行介绍。

教师提出问题:为何皮内注射仅用乙醇而不用碘伏消毒?请一位学生,在其前臂掌侧下段进行常规消毒,让学生观察局部皮肤颜色。

学生行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实现实践教学与临床岗位“零对接”。

进针角度及深度。

教师行为: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注射法的进针角度及深度;提出问题:为何各种注射法角度及深度不一样。

学生行为: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结合解剖知识,通过思考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链,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操作态度。

抽回血:强调皮内注射不抽回血,皮下、肌内注射要抽回血。

教师提出问题:为何皮内注射法不抽回血?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为何要抽回血?

学生行为:结合解剖学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相关知识得到内化。

第三,三种注射法操作步骤。(以操作流程图展示操作步骤,清晰流畅)

教师行为:请同学做病人,老师做护士,进行真实注射,制造一种真实的临床场景,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点。

学生行为:学生认真观察,注射后请同学讲述真实感受。

教学效果:通过演示讲解,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四,注意事项。(讲述各种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第五,拓展练习,巩固深化。(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各种注射法操作技能的掌握,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学生在模型练习的基础上,在同学间做出各种注射法注射部位的正确定位。(2)学生借助模型训练各注射法的基本操作步骤,为实体操作奠定基础。

4.当堂达标测评(10分钟)

围绕教学目标测试,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复习,既可起巩固新课的作用,同时还可及时接受反馈,测试本次课的教学效果。

(1)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的角度( )。

A.5°~10° B.10°~20° C.20°~30°

D.30°~40° E.40°~50°

答案:D。

此题由于涉及角度,学生易于混淆,通过此题再次加强学生对于进针角度的掌握,突破教学难点。

(2)以连线法取肌内注射部位的定位法是( )。

A.髂嵴与脊柱连线外1/3处;

B.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外1/3处;

C.髂嵴与尾骨连线外1/3处;

D.髂前上棘外侧3横指处;

E.髂前上棘与脊柱连线外1/3处。

答案:B。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臀大肌定位的十字法和连线法分不清楚,通过此题再次强化注射部位的定位方法,以突破难点。

(3)叙述肌内注射定位法错误的是( )。

A.十字法:从臀裂顶点画一水平线,以髂嵴最高点做一垂线,取外上1/4象限;

B.连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1/3处;

C.大腿外侧的中段;

D.以食指和中指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髂嵴、食指和中指所形成的三角区;

E.髂前上棘外3横指,以病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答案:A。

此题对于学生是个易错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后才能选对,A答案错在没有指出“避开内下角”,通过此题再次对定位方法进行了复习,也突出了重点。

(4)患儿,1岁,现因高热需进行肌内注射退热药,注射的部位首选( )。

A.臀大肌 B.前臂外侧 C.臀中肌、臀小肌

D.上臂三角肌 E、股外侧肌

答案:C。

此题是对2岁以下婴幼儿肌内注射部位定位方法的考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于忽视从而不能将正确答案选出,故出此题以加强学生对易于忽略的知识点的掌握。

5.综合小结,疑难突破(5分钟)

强化内容,回顾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理解内容,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网,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同时明确下节实训课的练习内容,理论课上督促学生重视练习,为下次实训课做准备。

6.板书设计

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7.作业设计

比较三种注射法操作的相同点及异同点。(养成学生分类汇总的学习习惯,明确知识,防止混淆)在执行肌内注射时,如何做到无菌、无痛、无差错?(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使知识融会贯通)

七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实践技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懂得珍爱生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操作习惯及医德、医风,具有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奉献精神。

开展实践探究学习,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本学科知识,又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以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实践上的实用性及其语言表达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习。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由于信息密度大,播放速度快,容易出现上课时热闹,下课后学生脑袋空空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扬长避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幼儿户外活动中的保育工作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学法指导与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