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时间:2022-06-30 07:51:3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部、主要关节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经济体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非农化。我们紧密联系黄山市实际,努力把握山区自然规律和县域发展个性,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战略,理清了发展思路,落实了发展举措,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力争早日把黄山市建成“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之一。

一、突出经济发展重点,组织五个方面突破

1、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在开放型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强化措施、硬化责任、落实制度,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新局面。要努力完善招商工作的组织体系和日常运转机制,充分发挥黄山市的对外影响和接待优势,强化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政策取向,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开放引资的质量和效果。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地缘优势,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迎接辐射,互补联动,共谋发展,把黄山市建成吸引外资的新高地、东资西进的首选地。还要大力兴办和扶持外向型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

2、鼓励创业,支持发展,在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我们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强县富民”的主战略来抓,全面放宽市场准入范围,拆除各种进入门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支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形成老百姓经济老百姓发展的局面。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放心、放胆、放手让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营销,参与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经济、专业市场的发展,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在总量、质量、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的发展。

3、发挥优势,壮大规模,在特色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县域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在黄山市,最大的优势是旅游,最大的潜力是生态。发展特色经济,就是要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我们要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毫不动摇地贯彻“保护第一、统筹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整合、促销力度,联手长三角、巩固珠三角,拓展东北亚、开辟大西洋,打响黄山市―西递宏村―黄山风景区―太平湖、上海名城―杭州名湖―黄山名山等精品线路,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级的黄金旅游区。努力争取到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

4、合理定位,市场运作,在园区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园区经济能显著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推动企业集群和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构建“一综多专”、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园区体系。着力培植特色园区,实施错位竞争。全面实行园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让开发商成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和招商主体。建立健全优惠政策体系,落实服务制、全程负责制,实行零收费、零检查、零等待,让客商进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增创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5、科学规划,提高品位,在城镇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由“农村主导型”向“城镇主导型”的转变。我们要建立由中心城市―区县城关镇―中心建制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协同从产业、就业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修编后的城市规划为龙头,加快中心城市的开发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搞好以区县城为重点的中心镇建设,建成一批旅游型、加工型、贸易型、综合型的特色小城镇。努力探索城镇与园区、市场三位一体发展的路子,实现产业立镇,建设经济强镇。强化经营城市手段,深化土地、户籍、投融资和公用事业的改革,消除影响城镇化的体制。高度重视城镇景观建设,形成“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小城镇总体风貌,构建最佳人居环境。

二、重视要素资源配置,解决六个关键问题

1、强化人力支持。发展县域经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在巩固“双基”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绿色证书”教育。依托农民文化技校或各中小学家长学校,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完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大力培育乡土人才、经济能人。办好人才市场,支持人才柔性流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经济上给待遇、给重奖,政治上给荣誉、给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2、提升科技含量。发展县域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运用现代科技、实用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传统农业,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选择有限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县域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协作关系。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或直接办成科技企业,组建技工贸、农科教一体化集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按主导产业跨区划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发展壮大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培育技术市场。

3、加大财金倾斜。发展县域经济,金融是核心,财政是保障。坚持强化征管与培植税源相结合,实现县级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三产财政的转移。继续深化区县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和县乡机构改革,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并乡并村工作,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制度创新,合理确定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范围,建立公平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农业支持和补贴制度。要合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构建政银企经常化沟通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争取金融资源配置向县域的倾斜,早日解决县域金融“真空”、“失血”问题。

4、增创体制优势。发展县域经济,体制创新是不竭动力,是先导性因素。我们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技术、劳力、资金、土地四大要素的作用,提高组合水平,优化组织模式。改革和完善领导县域经济的方式方法、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机制,在领导力量、政策导向、工作部署等方面向县域倾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施政府提速工程,精减检查、评比、会议,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向区县下放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同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5、夯实硬件基础。发展县域经济,硬件是支撑。交通不畅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我们要全力加速以公路为重点的大交通建设,确保黄山至杭州的高速公路2004年竣工通车,到合肥、衢州、景德镇的3条高速公路争取尽快动工兴建,实现所有区县贯通高速的目标;加快旅游国债道路和县乡公路建设,如期打通3个不通车乡公路。搞好城乡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旱涝保收面积,保证农村人畜饮水无虞。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全面完成县域农电网改造,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配套的旅游商品和山区农特产品大市场。加快“数字黄山”建设,办好农村经济信息网,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6、营造优良环境。发展县域经济,软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营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把政策落实好。营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加大依法治市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公正有序、安全稳定的发展条件。营造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消除不安定因素;构筑“诚信黄山”、“文明黄山”,塑造黄山人“诚信、进取、文明”的新风貌,营造和谐、稳定、友善的新氛围。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

上一篇: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下一篇:我国彩电市场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