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鞍马之隐逸人生

时间:2022-06-30 07:26:4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孔子说:君子不器。赵孟,他做到了。赵孟是一位文化尊神,他是五百年一开花儿,五百年一结果儿,世上难得一遇的大才子。元朝统治者招安赵孟,本想让他成为一株瑚链,象征性地装点庙堂之高。可是,他却成为一棵“无用即是有用”的大树。赵孟用他隐逸的人生,荫蔽了中华千年的文脉。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对赵孟书法成就有很高的评价:“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但这并不足以概括赵孟的一生。

一代文宗赵孟,不但在书画、金石、文学、音乐、鉴赏方面有研究,还在哲学上旁通佛老,在当时无人能比。而世人对他的了解,多停留在书法上,尤其是楷书之成就,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其实他还善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称雄于世。

赵孟的书法,完全超越“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宋四家”和他比起来,整整差了一个级别。按照时下流行话语,赵孟书法具有贵族“范儿”,而“宋四家”都是小地主出身,因他们的书法学习都是用“盗版”书帖。

王羲之时代的魏晋书法名帖,就很少流传民间,它们都是在贵族坊间流传。至宋代,当时的士子科举考试学习书法,也只能用《阁帖》、《汝帖》、《绛帖》等木刻本。

贵族是文化的传承者。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讲,宋代帝王书法成就都非常高。宋高宗赵构在《述书赋》中,谈到北宋前期一百年,书法成就几乎一片惨淡。因为唐以后的书法名帖,硕果仅存者都汇集在宫廷,帝王书法自然高人一筹。

赵孟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之后,全天下只此一家的贵族,自然重视文化典籍的收藏。赵孟受家庭熏陶,五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十几岁开始学习绘画。而那些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则不具有他身上的文化传承。

赵孟早年学习赵构书法,赵构受到魏晋传统熏陶,是一位书法成就斐然的帝王。赵孟书法学习的根系,很早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魏晋书学传统的影响。中年又学习钟繇、王羲之书法,仅《王羲之洛神赋》古帖,他就临摹过上百遍。晚年又学北海。

赵孟的书学思想,并非为了复古而复古,而是他的家庭背景使然。他的行书、楷书体势紧密,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得之大令(王献之);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之书体。

赵孟篆书,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在继承传统上苦下功夫。元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

赵孟是他那个时代,唯一的文化伟人,他的书法尽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同时代书家把他列入“楷书四大家”。明代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殊不知他的章草,在元朝都是开一代之风气。

说赵孟是一代文宗,也许有的读者不服气,甚至会把苏轼拿出来,和他进行一系列的对比。苏轼也是“通才式”的人物,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佛老,可以说,无一不通。而当今的读者,却很少见到赵孟的诗词文章。

赵孟虽然在元朝做官,但却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元朝政治上矛盾纷呈,即使是蒙元贵族,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在当时都是非常困难的。在元朝不到百年的历史上,竟出现过十几位帝王。赵孟就算受到皇帝的宠爱,他也不可能在政治上有任何作为。

赵孟一生经历了宋元朝代的更迭。他虽然出身高贵,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以很好的文化熏陶。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每况愈下,度日艰难。赵孟在南宋末期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像失去保护的孤雁,只好归故乡闲居。在中国历史上,末代的皇族要想生存,要么隐居山林逃避追杀,要么浪迹市井鬻文卖画为生。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是赵孟一生的一个转折点。元朝的行台御史程钜夫,奉诏在江南搜访宋朝遗逸,赵孟等十余位江南文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赵孟是幸运的,初至京城,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

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集贤直学士。所谓的某某学士,在朝廷也就是一个摆设,充其量是一个从事咨询的散官。此时的赵孟,即使再有才能,也不会给他出将入相的机会。写写字、画个画,就成了他的合理职业。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又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差。在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又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朝内部矛盾重重,赵孟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又拜为翰林侍读学士。

至大三年(1310年),赵孟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儒师太子副詹事王约的影响下,对赵孟发生了兴趣。延三年(1316年),赵孟官位已经蹿升到从一品。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赵孟在元朝文人中显赫至极。

在朝廷上,赵孟可以说是官运亨通。实际上,他只能是虚耗粮饷,发挥不了任何经生济世的作用。虽居庙堂之高,也不可能像唐宋诗人一样,借助他的妙笔感叹苍生,更不能过多地流露个人思想。于是,赵孟选择了“隐”,成为了一个高居庙堂的大隐者。为逃避文祸,也只能用宣纸抄写古代的文赋,或者用画画来派遣胸中的孤寂。所以,在赵孟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山水、鞍马、人物画。

赵孟绘画成就最高的,当属他的山水绘画,存世最多的却是他的鞍马绘画。所以,元史官杨载称赵孟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赵孟少年时喜画山水,他说:“吾自少好画水仙,日数十纸。”可见绘画之勤奋。他的山水分两个时期,50岁之前学唐人李思训、王维等,五代学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宋学李成等人;50岁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淡墨着色,似乎简率,有时更甚者把山水画,成为趋于白描形式。

赵孟的人物、鞍马,学公麟和唐人画法,同时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赵孟的画,成为文人画的代表。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是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在其间就起到了桥梁作用。

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即以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变为后世画坛的主流。

赵孟的绘画思想为“作画贵有古意”,扭转了北宋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逐渐转向质朴自然。他提出以“云山为师”,强调画家的写实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在绘画的技法上,他提出“书画本来同”,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赵孟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综观赵孟的画迹,可以知道他的绘画美学。他通过批评“近世”,反对宋代院体画的繁琐与艳丽,通过倡导“古意”,来达到回归自然的美学,确立了元代绘画审美标准。这个美学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赵孟的美学观,正好符合汉文化的隐逸传统。《周易》:“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遁世者为保持天性自由,独立于群体意识之外,不受群体意识的责难,因遁世获得人格独立,而享受到精神的自由。

道家哲学的两位代表,老子西出函谷;庄子追求的是“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达到绝弃名利(无我、无名、无功)、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超越名利、有无之上,而实现生命的自然久长。

在赵孟的笔下,山水变成了一个符号,象征人性追求的自由。鞍马是他向往自由的另一主题,他的鞍马画存世有百件之多。如他的《人马图》,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人骑图》、《秋郊饮马图》、《浴马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调良图》藏于博物院等。

隐逸,是赵孟绘画的主题。他认为宋代人物画,远不及唐人手笔。人物画他刻意学习唐人,而尽量去除宋人笔墨。《红衣罗汉图》是他五十一岁时的作品,画中罗汉采用阎立本的铁线描,符合他标举士气、只学唐人的特点。为保持画面线条的和谐,树、石、藤、草、坡,同样施以铁线描。这幅《红衣罗汉图》,正是他追求隐逸的写照。

《浴马图》,是他鞍马人物画的代表作。画卷上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十四匹,马倌九人。画中的骏马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倌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

整幅画卷采用魏晋传统,把画卷图分入池、洗浴、出池三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图中人物皆为唐装,马匹丰肥圆厚,继承唐代韩、李公麟等人画马风格,肥硕健壮正好符合皇家贵族审美标准。赵孟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

赵孟画中洗马的马倌儿,一个弼马温式的闲差,让赵孟找到内心的共鸣,那就是一个“隐”字。隐逸朝堂和隐逸山林,在心灵上都是共通的。马作为一个绘画的母题,在其作品中为一种暗喻,寄托着自己的思想情绪。

马,有千里马之喻,也是赵孟自诩的象征。他四十三岁时所作《人马图》,为一人牵着一匹健硕的马,马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这无疑是一种自我的隐喻。他虽为元廷重臣,但其实只是一个摆设,济世愿望也只是一厢情愿,一生的梦想自然成为泡影。

隐逸中的赵孟,郁郁不得志、楚楚自怜之心,在《浴马图》、《人骑图》、《奚官调马图》、《秋郊饮马图》等作品中宣泄无遗。他曾自题《百骏图》“肥哉肥哉空老死”,道出了千里马的境遇。

绘画往往能隐匿作者的思想,对身居高位的赵孟来说,高位也是一个高危的职业。他对元人统治的不满,只能通过象征和隐喻,隐藏在绘画作品之后。在描述古人先贤的作品中,如《轩辕问道图》、《老子象》、《袁安卧雪图》等古代历史题材当中,都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在赵孟的绘画中,有很多的马都以臀部示人,也暗藏他对元人的讽喻,以此来寄托他对机遇的渴求,也说明了自身对朝廷的无奈。 (责编:李禹默)

上一篇:乾坤清气 一枝独开 下一篇:远离喧嚣与骚动的中国实力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