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起外贸合同纠纷看贸易术语及惯例的适用

时间:2022-06-30 07:20:23

从一起外贸合同纠纷看贸易术语及惯例的适用

外贸合同中,我们通常所用价格术语即指《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简称Incoterms)中规定的各种术语,Incoterms编制的最初目的是为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的贸易价格术语提供一套国际通用的规则解释,以避免因各国不同解释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合同双方当事人不了解对方国家的贸易习惯的情况非常普遍,其必然会引起误解、争议和诉讼,从而在时间及费用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商会(ICC)于1936年首次公布了一套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规则,名为Incoterms 1936,后又多次进行过修订,最新版为2011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2010版本。

国际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广泛,从而形成为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由于国际贸易惯例是国际贸易法的渊源之一,在当前各国都在积极谋求国际贸易法律统一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惯例的作用更为显著,尤其是通过国际商会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不断修订,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利于贸易双方洽商订立合同

每种贸易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买卖双方通常只需商定按何种贸易术语成交,即明确了彼此在交接货物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商洽时间,从而有利于买卖双方的交易快速达成。

2.利于价格及成本核算

由于贸易术语包含了价格构成因素,因此,买卖双方确定成交价格时,必然要考虑采用的贸易术语中包含哪些从属费用,这就有利于买卖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3.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如对合同条款考虑欠周,使某些条款规定不明确或不完备,致使履约当中产生争议不能依据合同的规定解决,此种情况下,即可援引有关贸易术语的一般解释来处理。因为,贸易术语的一般解释已成为国际惯例,它是大家所遵循的一种类似行为规范的准则。

4.任何国际贸易进程中,始终离不开其它如运输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等有关机构,而贸易术语及有关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的出现,也为这些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客观依据。

但是,随着国际贸易不断扩大,贸易量日益增长,由于忽略或滥用贸易术语概念而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发生,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把握合同条款,熟知贸易术语内涵,做到心中有数。

在现实贸易操作中,常用的贸易术语实际上只有EXW、CFR、CIP、FOB、CIF几种,其余术语并不多见。而对于各术语本身的含义,人们通常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其费用、风险等的表面意义。因此,如不深究其本身的内在含义,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歧义,更会给合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下为笔者工作中遇到一典型事例,望以此提醒各贸易方在签订合同时要谨慎从事。

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于2006年4月国内某用户签订了合同标的为4台工业用设备,总额26万美元的外贸合同,条款为CIP上海虹桥,发货时间为收到信用证后45天内。合同与普通外贸合同无异,唯一区别在于国内用户进口设备为免税设备,因此到货前需办理免税手续。由于办理免税手续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在5月初开出信用证后即着手办理免税手续,但5月20日,在未收到外方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即收到航空公司到货提货通知,通知货物到达,要求安排换单提货。由于办理免税手续前后需40天左右时间,因此货物抵达后根本不可能及时清关,势必造成滞报罚款,事发后,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一边组织迅速办理免税手续,一边联系外方责问为什么违反惯例发货前不征求我方意见,外方辩称合同签订发货时间为收到信用证后45天内,只要在此时间内,都不违反合同,因此必须正常付款,滞报损失与其无关。

就该合同表面看来,外方说的没错,合同规定白纸黑字,其做法并没有违反合同,可以说毫无责任,但仔细审视合同条款,外方还是违约在先。本合同中,贸易条款规定为CIP上海虹桥机场,而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CIP术语本身的含义并不是单纯的卖方预付了运输及保险费用,条款中有关CIP术语的解释为“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亦即买方承担卖方交货之后的一切风险和额外费用。按照CIP术语,卖方还必须办理买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保险。该术语可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在其中的卖方义务A7条款中,对卖方义务明确为卖方必须给予买方说明货物已按照规定交货的充分通知,以及要求的任何其他通知,以便买方能够为受领货物而采取通常必要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到,合同中一句简单的CIP上海虹桥机场,其间还详细阐述了买卖双方在合同整个执行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本合同来说,合同签订时外方已知晓本合同项下设备为免税设备,进口前需办理免税手续,因此按照CIP的定义,外方不仅仅要“必须给予买方说明货物已按照规定交货的充分通知”,而且还必须给予“以及要求的任何其他通知,以便买方能够为受领货物而采取通常必要的措施。”即在发货前必须应提前给予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充分的通知,以使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早做准备,外方此种做法已不仅仅是有违国际惯例,因为CIP作为条款写进合同,实质上既已成为合同条文,作为合同双方执行的就应该是其所有责任。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外方此种做法是违约的。但由于合同支付条件为信用证,信用证付款依据是单据,而单据表面并不能显示外方违约情况,因此我方还不能因此拒付货款。

最终,本合同由于滞报被处罚金18000元,好在合同签订了验收支付尾款条款,合同定明验收签字合格支付剩余10%合同款,我方以此为筹码不断施压,逼使外方被迫支付了违约补偿金18000元人民币,避免了因滞报而产生的额外损失。

在外贸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双方故意为之,但麻烦一旦发生终究会给当事方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订立合同时双方均须谨慎小心,对于各项条款仔细推敲,避免不必要的漏洞。国际商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尽管并非政府立法,属国际惯例范畴,但一旦写入合同双方必须切实遵守。近年来国际贸易惯例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法律界和贸易界的重视、在国际立法和许多国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规定了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例如,在1988年1月1日生效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就充分肯定了惯例的作用。该公约第九条规定: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未作规定的,可适用国际惯例”。由此可见,为了合理地商订和履行合同以及正确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国际上各种通行的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以便在实际业务中对其做出适当的抉择和正确的解释。

同时,作为合同的双方如果对某一惯例不慎了解或理解存在歧义,就一定要在合同中将措辞补充完整,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仍以CIP为例,卖方一旦以CIP条款签订了合同,那么他就要承担起运输及保险的责任,通常情况下保险条款不属于合同主要条款,条款内容一般也是合同货物保险由卖方按合同金额加成10%投保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大家知道,货物运输保险分平安险、水渍险及一切险三种,而我们大家普遍投保的都是一切险,但是在CIP条款中对保险的解释却为CIP术语只要求卖方投保最低限度的保险险别。如买方需要更高的保险险别,则需要与卖方明确地达成协议,或者自行作出额外的保险安排。作为卖方,如果合同中对保险要求含混不清,卖方肯定会以最低险别平安险投保,这样运输途中一旦出现超越平安险责任之外的损失,保险公司都将不负责赔偿。

总之,外贸合同维系着买卖双方各自利益,而谨慎完善的合同条款则是双方利益的有力保障。当然,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贸易量的阶梯式递增,通用贸易术语亦在不断的完善。比如,为适应电子信息交换日益频繁运用的需要,电子信息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写为EDI)在国际贸易业务中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采用,以电子信息取代纸单证的做法日渐增多,在此形势下,如何确保相应的电子信息与原来的纸单证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另外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的海运向多式联运发展,货物的交接地点也从传统的“港至港”交接逐渐转向“门至门”的交接。加之,海运中使用车辆装卸的滚装、滚卸运输的出现,使原有的贸易术语无法适应现实业务的需要。针对以上两种情况而诞生了《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而今年刚刚生效的《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更是在为更好的顺应外贸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发展而来,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种变为11种,通过简化条文使其更具专业性以及可操作性。

但是,条文的完善只能使我们在操作中有据可依,并不能让我们对结果高枕无忧,古人云:精兵利器,势勇雷霆。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下,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精兵,任何利器都终归化为无形,贸易之道,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勤于钻研,精于谨慎,才一定会在错综复杂的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浅谈黄河滩区路基的设计与施工 下一篇:从山西票号看金融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