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6-30 06:03:36

漫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促进作用,还对学生形成以学为乐的态度起着维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这才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拙见。

1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从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情感在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刘勰《文心雕龙》中早已有过深刻而全面的论述,他把文学称为“情文”,认为创作必须抒发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在这方面《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无疑是做了表率。他写《红楼梦》先后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以诗自序说“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都是血”。这字字是血,就凝聚着作家的感情。可见作家在创作时都是把自己个人的感情强烈地渗透到作品中去,这就使得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都渗透了浓浓的感彩,形成以情动人的巨大感染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选入初中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至情美文:《背影》一文中浓浓的父子之情,《藤野先生》中深深的师生之情,王勃送杜少府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挚的朋友之情,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肠百结的思乡之情,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强烈的报国之情……这千丝万缕、“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怎不教人心潮澎湃,忘情其中,反复诵读,乐此不疲呢?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课文中这些情感因素,使学生得到一次次情感的洗礼,从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2充分投入教师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工具”。它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倾注自己的情感。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往往因为喜欢、崇拜某一老师而对他所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这不禁使人想起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自己,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材就像一个万花筒,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那些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走进了语文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从沈复的《童趣》中感受到孩子们特有的童真;从丰子恺的《竹影》中体会几个少年对艺术的渴求;从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欣赏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一身的凛然正气……教师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倾注满腔的激情,必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是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的”,这说明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艺术就难以实现它的审美功能。狄德罗曾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验证了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感情投入。他说在读理查生小说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在小说中扮演一个角色,他谈话里面,他赞成,他责难,他钦佩,他生气,他愤慨,“心灵老是受到激动”。为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通过自主学习,就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作品中人物同悲同喜。不过,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着差异,甚至比较巨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只有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

上一篇:小议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小议怎样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