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时间:2022-06-30 05:47:18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内容提要:为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根据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统计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以生存资料(食品、衣着)比重逐渐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比重提高为特点。提示现阶段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结构变动度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101-04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较为落后。2007年人口为2 617.26万人,其中68.41%的居民生活在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不仅低于甘肃省城镇居民,而且也低于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消费支出构成情况见表1。

1.1 食品支出结构呈下降趋势,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甘肃省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由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05.22元上升到2007年的944.05元,17年间农村居民食品方面的支出额增长了3.6倍,年平均增长43.46元,平均每年递增1.094%。恩格尔定律指出,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时,说明居民生活水平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前,恩格尔系数均在50%以上;2000年之后,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2000~2007年间基本稳定在46%左右。由恩格尔系数的绝对水平和变化趋势得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缓慢转变。尽管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变化相对缓慢,但纵向比较,其食品结构正不断发生变化。

查阅有关资料,得出甘肃省1990~2007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结构图(如图1所示)。由图1得出,食品消费结构中的主食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副食支出比重缓慢上升,其中以植物油、动物性食品、水果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上升,表明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食品营养正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在外饮食支出的逐年上升,表明农村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1.2 衣着支出逐年下降,呈现成衣化

甘肃省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8.96%下降至2007年5.56%;支出额由1990年的30.38元上升到2007年的112.2元,是1990年的3.69倍。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衣着支出总额有所增加,但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由(表1)可以得出:1990年到2007年17年间甘肃省农村居民衣着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1996年以前下降较为明显,1996~2007年间下降不很明显。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虽然衣着消费由自己制作转变为购买成衣,但却以中低档服装为主,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1.3 住房支出和住房面积逐年增加,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7.01%上升到2007年的14.64%,增长了7.63个百分点,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3.79元上升到2007年的295.23元,增长了11.41倍;农村居民平均年末使用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5.1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16平方米。其中反映建房质量的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2007年分别达到户均31..23平方米和5.15平方米,占户均住房面积的30.22%和5.82%,而1995年甘肃省农村居民的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仅为0.77平方米和0.19平方米,占户均住房面积的15.7%和0.41%。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和住房质量都有了提高,但2007年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和新建楼房结构的户均建房面积所占年内户均新建房面积比重仅为25.12%和16.13%,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和住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反映出甘肃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1.4 文教娱乐和交通通讯支出增长较快,精神生活明显改善

甘肃省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4.36%上升到2007年的10.36%,增加了6百分点;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8元增加到2007年的208.90元,年平均增长12.55%,年平均增加10.64元。文教娱乐支出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居住消费支出的第三项支出。支出的显著增长表明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娱乐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村居民对文化素质提高、技能培训和生活质量改进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由于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增加[1]。

甘肃省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很快,从1990年的1.26%增加到2007年的9.23%;2007年人均交通通讯费用支出186.17.00元,比1990年的7.6元增长23.50倍,年平均增长20.70%,年平均增加10.5元。2000年起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增长很快,年平均增长17.23元,是支出项目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方式、来源和交通通讯消费的增长相互促进。同时也反映出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

1.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稳定,变化不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90年7.7%下降到2007年的4.28%,总额由26.12元上涨到2007年的86.34元。由于1997年以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影响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的增长,所以从1997年起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基本保持在4%左右,出现了徘徊的局面,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受收入的制约,农村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支出徘徊不前成为必然,反映出甘肃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1.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缓慢上升,健康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甘肃省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1990年3.2%上升到2007年的7.43%,支出总额由1990年的21.32元增长到2007年的149.82元,支出结构和支出总额总体上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另一方面说明随着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使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健用品支出和医疗服务费用逐年增加。表明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还处于低水平。

2.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表1资料,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计算出1990~2007年的年度结构变动度和各项目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

2.1 消费结构变动度

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变动程度,结构变动度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观察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计算公式如下[3]:

结构变动度=∑ni=2Xi1-Xi0

表2 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和贡献率

单位:%

项目1990-19951995-20002000-20071990-2007

年均结构

变动度贡献率年均结构

变动度贡献率年均结构

变动度贡献率年均结构变动度贡献率

食品2.0934.554.5043.590.2412.690.8133.83

衣着0.8013.190.121.180.0020.150.208.40

居住0.6911.342.4423.660.168.850.4518.85

家庭设备0.8614.280.101.010.063.000.208.45

医疗保健0.6711.010.666.430.137.080.145.88

交通通讯0.152.510.514.960.7439.920.4117.30

文教娱乐0.559.081.6515.990.4222.390.156.4

其他商品0.254.070.323.180.115.920.020.9

合计6.0510010.321001.861002.38100

1990~2007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40.47%,年平均变动为2.38%,结构变动度最快的是食品,年平均变化0.81%,最慢的是其他商品,年平均变化0.02%。为更清楚地说明结构变动度,可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30.25%,年平均变动为6.05%。消费结构变动度最快的是食品,年平均变化2.09%,最慢的是交通通讯,年平均变化0.15%。

第二阶段,1995~2000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51.6%,年平均变动为10.32%。消费结构变动最快的是食品4.5%,变动最慢的是家庭设备及服务为0.10%。

第三阶段,2000~2007年,消费结构总变动度为13.00%,年平均变动为1.86%。消费结构变动最快的是交通通讯0.74%,变动最慢的是衣着0.002%。

交通通讯结构变动度由第一阶段变动最慢到第三阶段变动最快,变化最大。总体上,食品结构变动最快,结构变动度在第三阶段只位列第三,其余均位列在第一;医疗保健结构变动较慢,第三阶段结构变动度最慢。

上述结果反映了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支出结构正向合理的方向转变。

2.2 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

从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来看,1990~2007年食品、交通通讯、居住贡献率都在10%以上,超过其他各项的贡献率。为更清楚地说明结构变动度贡献率,也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主要贡献率是食品34.55%、家庭设备及服务14.28%、衣着13.19%、居住11.34%,四项对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达73.36%。

第二阶段,1995~2000年主要贡献率是食品43.59%、居住23.67%、文教娱乐15.99%,三项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达到83.25%。

第三阶段,2000~2007年主要贡献率是交通通讯39.92%、文教娱乐22.39%、食品12.69%。三项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达到75%。

食品和衣着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分别从第一阶段的34.55%、13.19%下降到第三阶段的12.69%、0.15%;交通通讯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从第一阶段的2.51%上升到第三阶段的39.92%,其贡献率已超过居住和食品,跃居第一;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也较高,从第一阶段的9.08%上升到第二阶段的15.99%,然后又上升到第三阶段的22.39%,趋于稳定,表明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结构正转向合理。从各项消费支出对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得出,食品、衣着等生存型资料呈下降趋势,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和医疗保健等享受型资料呈上升趋势,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由不合理向合理缓慢转变。

3.优化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点主要在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以及文教娱乐等方面,但吃、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仍然是消费支出的大项,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需要加以合理引导[4]。

3.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阻碍农村消费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首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从甘肃省实际情况出发,扩大马铃薯、苹果、啤酒大麦、洋葱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加快中药材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当归、党参、红黄芪、甘草、大黄等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

其次,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加快发展畜牧业。甘肃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自身特点应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为畜牧业的充分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加快饲料基地的建设,搞好饲草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同时要加强乳制品、肉牛、肉羊和特色畜禽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进程。

再次,加强小城镇建设,努力开拓就业空间。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小城镇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农村安置等政策、制度改革措施,解除其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健全人口、资金、技术、项目向小城镇集中的市场化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自我集聚发展的能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3.2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结构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优化农村软硬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重点应用于实现农村居民的自来水化、电气化和农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入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电力欠缺的地区,道路不畅等问题还很严重,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其次,疏通流通环节,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针对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交通不便,农村经销终端多,但规模较小,流通不畅等情况,解决的途径为:减少中间渠道环节。以县城为主要批发地和立足点,形成“企业―县级批发商―村级零售商”的通路;与中间商联合。除可与中间商合建渠道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商业的援助力度,如派员协作、派车送货、售后服务等;联合农村供销社网点。供销社长期服务于农村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网点多,分布广,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3.3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消费信贷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性升级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快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竞争性信贷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依托农村经济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拓展农村消费信贷领域,信贷产品要跟进产业链,不断满足“三农”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5]。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投身农村经济。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尽快推出农民急需的旱、涝、风、雹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险,应组建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尽快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畅通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退出渠道。建立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动产不动产抵押、仓单抵押、权益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拓宽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渠道;出台鼓励金融机构支农的优惠财税政策。考虑农业信贷风险较高的实际,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以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或置换不良资产等方式予以补偿;为金融机构更好地支农创建宽松的环境。

4.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上严重滞后于城镇水平,因此,要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标准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明确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应以政府为主,社会捐赠可补助一点,另外国家给政策,通过发行筹集一部分资金;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然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包括生活困难的家庭、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解决孤寡、残疾的社会保障问题。

其次,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建立适合甘肃省农民适当补贴的养老保险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引导农民在年轻、自身有收入时就开始积累养老金,同时探索农村养老基金积累、补贴方式创新。同时,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因地制宜确定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医疗补贴和大病统筹等形式。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联项目《甘肃农村最低生活机制的研究》的部分成果内容。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2-260.

[2]项本武,俞伟悦.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变迁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04,(10):81-8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6-331.

[4]孙慧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81-86.

[5]桂黄宝.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问题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4):15-17.

[作者简介]段小红 (1968 ―) ,女 ,副教授,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统计。

[收稿日期]2008-11-06

上一篇: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Panel Dat... 下一篇:政府与民企在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