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只是生活的外衣

时间:2022-06-30 04:19:30

时尚只是生活的外衣

“你是否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否具有开放的胸怀——这,似乎才是‘永不褪色的时尚’。”

一个瑞典的精算师到过不少国家,也见识过不少好东西或者坏东西,可是他说自己不知道什么叫“时尚”,而是“到中国,才懂得时尚”。

他列举说:他曾经在香港的Prada专卖店看到一个女孩为买一个黑色的皮包而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他的中国同事骄傲地向他展示自己的劳力士手表,甚至连上四年级的邻家女孩都告诉他,如果不懂一些名牌,在学校就会被看作出土文物……

听听这个老外的感慨,再看看他陈述的现象,我们是不是觉得他太大惊小怪?他所说的事例确实很平常,更叫人想象不到的事情他并没有看到。笔者身边就有一个普通女孩,大学毕业到公司上班后,一边省吃俭用,一边超前消费,连给父母买礼物都要再三掂量,却硬挤出2.6万元,请朋友从法国买一只LV包,包买回来后敬若神物,称自己已经没有尊贵的身份,就一定要有时尚的气质;妈妈从老家来看她,不小心弄脏她的包,她竟大发脾气,气得妈妈提前回家。这种女孩叫“标志女郎”,热衷于购买高档精品,在意品牌的知名度,却不在乎自己买回的是不是生活必需品,反而给自己的生活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其实,这个女孩不偷不抢,靠自己买个梦想已久的名牌包,并没有错。在这里,我只想说,时尚其实并不像这个女孩想象的那样单一,它有更值得探讨、更有益生活的含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生活无处不在,生活就在我们之间,而不在我们之外。”根据这个观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不管一个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低,还是处在何时何地、何情何境,他本身就是生活,天然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又既然“生活无处不在”,“就在我们之间”,我们就没有必要离开人群,去孤独地寻找一种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甚至忽视自己和“我们之间”,而只留恋或者贪婪“我们之外”的东西。时尚便是“我们之外”的一种东西,属于生活本身表面之上的毛,甚至连皮肤都谈不上,如果过于重时尚而轻生活,或者重时尚而轻内在,这无疑是本末倒置,将痒变成疼痛。毕淑敏就认为:“衣服只是外包装,内在的精神洁净才是最重要的。”而内在也是一种生活,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生活,从而显得更加重要。

一个不关心群体,只关注身外之物的人,最终会变得很孤独,生活的方式也会变得很单一,他只会记得自己梦中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只偏爱和幻想越来越多的名牌产品和持久的时尚消费,而忘记生活的本质和已经拥有的众多东西和财富,比如说亲情、友情、爱情等。在时尚面前,有的人显得很虚荣,有的人显得很无助,他们距离生活的核心越遥远就越显得虚荣无助,就越要借助时尚品牌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个人力量。

偏执于时尚的人、狂热地奔向时尚的人其实是不愿意过平凡的生活,不理解“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周国平语),他们企图用时尚摆脱普通和平常,让时尚代替生活,结果将自己抛到了人群之外,抛到了生活之外。周国平举例说:“你心疼你的女人,让她摆脱日常家务,请保姆代劳一切,结果家对她就渐渐失去了意义”,“现在人们舍不得把时间花在家中琐事上,早出晚归,在外面奋斗和享受,家就成了一个旅舍。”可以说,在时尚消费中不能自拔的人,也将生活变成“旅舍”,将毛发当成血肉甚至心脏。我们首先应过好自己的寻常生活,再考虑为生活本身增光添彩的漂亮毛发,因为只有这样,一旦我们失去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会损害到本质。

那位感慨“到中国,才懂得时尚”的精算师又介绍说:“在瑞典,我们觉得自行车比汽车时尚,自制的帆布袋比高价皮包时尚……最重要的时尚标准是:你是否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否具有开放的胸怀——这,似乎才是‘永不褪色的时尚’。”原来,他到中国之前就懂得时尚,只是不懂得一些中国人的时尚观而已。

上一篇:择校笔记 第1期 下一篇:“红领”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