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前预习方式 开发学生课程资源

时间:2022-06-30 09:50:35

优化课前预习方式 开发学生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0

一、优化课前预习方式开发学生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从新课程实施角度来看,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直接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习惯于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方式选择和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不应忽视采用一些恰当的课程学习指导方法,来挖掘与开发那些来源于学生,可直接成为政治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该课程活动进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些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究中形成的质疑、心智的碰撞;(3)学生传递的信息,如思维方法及能力、评价方式及能力等等。它们都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对其进行开发既是构建课程和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又在促进有效教学、课程与教学整合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价值。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侧重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感知教材,基本了解新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其知识结构,以便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不仅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实施,而且使教师难以把握和分析学生基础,比如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文本中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文本学习中哪些可能是难点、哪些可能会出现"相异构想"、学生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等等,从而使很多素材性的学生课程资源被忽略或白白流失。这就需要政治教师优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方式,有效引导学生从自读到质疑再到探究,将课程学习引向深入,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从中挖掘与开发学生课程资源。

二、优化课前预习方式开发学生课程资源的实践

笔者在政治教学实践中通过优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方式,有效开发与捕捉了诸多学生课程资源,并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教学成效,达成了课程目标。

(一)变通读为列提纲

采用此种预习方式旨在了解学生是否能初步把握学习内容及其中的知识结构和呈现该知识结构的现有逻辑思维能力。

1、 表格式提纲法:即要求学生在自读文本后,选定关键要素设计表格直观呈现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结构。例如:在高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在自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框节的基础上,设计表格区分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在上交的预习作业中获得以下这张表格:

类别

具体形式

存在企业的类型

收入性质

特别说明

按劳动要素分配

工资、奖金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

劳动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利息收入、债券利息收入、炒股所获收入、租金收入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人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

专利、诀窍、专有技术的转让、技术入股、出售利用技术制造的先进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咨询等所获收入等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复杂的劳动收入

它在生产中所能产出的效益通常远远大于其本身包括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

按管理要素分配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人承包、租赁等经营活动;公有制企业

劳动收入

主要适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地租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现阶段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得到实现。

此表较全面地呈现了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间的异同,也体现了一名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及知识结构的把握程度。对于教师来说,第一,可以将此表作为认知类的素材性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类别"、"具体形式"、"存在企业的类型"及"收入性质"等多视角把握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异同;第二,引表格中的"敏感信息点"为解决教学难点的切入口。学生在对应"按劳动要素分配"具体形式的格中填入了"工资、奖金",恰好为解决本框节的教学难点"如何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找到了讲解的切入口,帮助学生理解了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中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工资与奖金,劳动者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获得的工资与奖金是按劳动要素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所得的。第三,变表格中的"错误"为教学拓展点。在对应"按资本要素分配"具体形式的表格填写中有一个错误"炒股所获收入"。笔者利用这个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既引导学生将其纠正为"股票分红收入",又提出了"证券投资者在证券公司进行股票交易所获得的盈利收入是按什么要素分配所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作进一步探究,拓展了炒股所得的盈利收入是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收入的知识。

2、目录式提纲法:即要求学生在自读文本后,用2-3级目录列出所学内容的提纲。比如为帮助学生克服论述题的"畏题"心理、指导其做题前,笔者特意将新课预习与答题方法指导相结合,要求其采用此预习方法初步学习新知,了解所学内容在编写结构中的上下逻辑。以下是学生预习《坚持人民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框节后,笔者审阅目录提纲获得的大多数学生所列的目录如下:

笔者利用此目录在指导学生论述"坚持人民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时进行了"两点拨一开发"。"两点拨"为点拨"论点要紧扣论题,论述要合乎逻辑,必须规范使用学科术语",点拨"围绕论点,较为深入全面地展开论述","一开发"为:请学生围绕分论点二,分组举例论证为什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学生的论证记录如下:

基于记录,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要根据论题要求,运用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得加以论证。该目录资源开发与使用后,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新知,而且克服了"畏题"心理,论述题的解答能力显著提高。

二、变只看不思为问题探究

有效的课前预习方式必须引导学生在看、思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质疑-研问-释问"。在问题的逐级探究中,学生思维洪流倾泻而出,呈现质疑点,生成新观点、新思路。因此,笔者为改变学生"只看不思"的预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问题探究法来指导学生预习,并从中捕捉到了有效的课程资源:

1、学案中设置"问题探究栏"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发挥着"导学、导思、导做"的作用。在学案中设置"问题探究栏"有助于教师围绕预期教学目标,通过"展问"来了解和分析对知识的掌握及初步运用能力,以及在释问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进而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目标。

例1: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学案"问题探究栏"中的一道题目:

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你认为国家可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批阅学案后发现:在三分之二的学生中,有的写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的索性将两种财政政策和两种货币政策全部罗列上去。这反映出学生未扎实掌握"通货膨胀"的涵义。笔者立即捕捉这一信息,调整了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教学中加入了通货膨胀的知识复习。

例2:在《劳动者的择业、就业与创业》学案"问题探究栏"中的一道题目:

背景: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连创新高,浩浩荡荡的考试队伍被人戏称为"考碗族",他们为"饭碗"而战,力求考近公务员系统。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现今的"国考热"?

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看法有:

1、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又比较体面,所以会有"考热"。

2、对于一些没什么一技之长、只会读书的人来说,国考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捷径。

3、公务员是国家干部,待遇好又受人尊重,所以会引起国考热。

4、国考热是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它扼杀了社会活力。

5、国考热是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

6、国考热加重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应尽快出台支持就业创业的导向性政策。

这些看法折射出学生对现今就业择业的态度、价值观,是具有德育内涵的学生课程资源。笔者将其作为了本节教学的导入部分,并以此为主线,设置并实施了"抓住现今就业择业的机遇"、"正确对待就业择业问题的要求"、"就业择业具备的素质与条件"三个教学环节,成功展现了它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得出了"要理性选择国考热"的结论。

2、鼓励撰写问题观点报告

这里的问题观点报告是微型报告,它的写作包括"质疑点"、"研究方法"、"观点结论"三个基本要素和"提出背景"、"参考文献"二个任选要素。质疑点的提出可从以下两角度:a.可对本章节中的内容或观点提出质疑 b. 受到本章节的某个内容或原理的启发,由此连想到现实社会中的某个现象(问题、事件),但不能理解或理解不清的问题。撰写该报告要求学生必须在自读学习内容后提出某一质疑,经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研问"后以书面形式呈现对这一质疑的看法或观点。教师可从中捕捉与开发学生课程资源。比如,笔者在进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教学前就鼓励学生通过写此报告。高二(4)班的某组学生最终形成了如下的问题观点报告:

此报告虽不够成熟,但学生在"研问"中新生成的观点、看法被笔者以"百姓看法"的形式引入本课教学,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作补充诠释。

三、优化课前预习方式开发学生课程资源的反思

1、应积极培育学生的课程主体精神。在强调政治教师优化课前预习方式开发学生课程资源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外,我们更要积极培育学生在资源开发中的课程主体精神。所谓课程主体精神是指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这一精神的发挥既是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实现的条件与保证,又决定了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更多适合于学生合作探究、深度思维的课前预习方式,深化课前预习的内涵,引导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及完善对文本价值与意义的解读与生成,创造出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假以课前预习方式,给予学生个性思维的空间,鼓励其大胆发表独特见解、挑战权威、个性化解读文本,实现独立思考,展现批判能力,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生成更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2、为学生递交预习作业、教师捕捉课程资源寻找更为便捷的网络操作平台。学生课前预习是一项最常规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政治教学课时紧、学生上交书面预习作业不及时以及批阅作业簿耗时耗力等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笔者仍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更不能同步地对其中捕捉到的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及整合并加以及时使用。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递交预习作业,教师从中捕捉课程资源寻找更为便捷的网络操作平台。笔者目前正在学生的支持下试用"iclass爱班网"。它是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e-Teaching专业教育管理平台,教师只要注册后建立一个课群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行为管理,比如进行教学问题调查、测验、作业上交审阅与反馈等,为教师进一步优化学生课前预习方式,迅速捕捉与开发有效的学生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库"共享创造了条件。

3、让学生参与课前预习方式及作业的评价。一种课前预习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并主动运用、教师能否通过预习作业获得更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成果及交流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与情感状况等等,笔者认为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前预习方式优化及作业的评价是一个最佳方法。听取学生对教师优化课前预习方式的意见或建议,甚至与学生合作创新课前预习方式并推行,不仅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比如可以利用上述网络平台,设置学生预习作业自评与互评环节,学生会因交流讨论而生成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为教师开发与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也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真正成为了可能。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9.

2、陈爱平,周增为.政治课教学行为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3、朱京曦.学生主体活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27.

上一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训练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