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标准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6-30 08:27:48

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标准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我国非法用工现象屡禁不止,频频出现非法用工单位伤亡赔偿纠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立法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标准规定不科学不合理,赔偿范围过窄。为保护相关主体的权益,应明确非法用工单位伤亡的属性、确定统一的伤亡赔偿标准,从立法和司法实务操作层面更为充分地保护非法用工单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非法用工单位;工伤;劳动关系;雇佣关系

非法用工现象一直是我国严厉治理的对象,但仍是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在非法用工过程中一旦发生伤亡事故,赔偿往往会产生争议,使相关主体的权益受损。而我国立法对非法用工单位劳动者的保护却起不到实质保护的作用。

一、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界定

按我国劳动法律的有关规定,只有合法的劳动关系才受法律保护。我国《劳动法》对合法劳动关系的认定主要以劳动关系中主体的合法性来界定。形成合法的劳动关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用工单位要有用工权,二是劳动者要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这两个条件欠缺其一,就被认定为非法用工。以此为依据,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以下简称“一次性赔偿办法”)用条款的形式在该办法的第二条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进行了解释,该条规定明确指出,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是指,“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的伤残、死亡童工”①。按照一次性赔偿办法的界定,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在无用工权的单位工作的劳动者。一类是不满16周岁的童工。

二、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标准的立法现状

单位非法用工造成的伤亡赔偿引发的纠纷在实践中屡见不鲜,如不能妥善解决,极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国对其一直都比较关注,在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公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非法用工造成劳动者伤亡的,应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同时,授权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具体办法。2003年9月2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进一步详细的规定了单位非法用工伤亡的赔偿标准,但是此办法由于赔偿数额低、赔偿程序不合理备受争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一次性赔偿办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新赔偿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实践中处理非法用工伤亡纠纷一般都是以此为赔偿依据。该办法从伤残和死亡两个方面规定了相应的赔偿标准。

(一)非法用工伤残的赔偿标准

在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伤残的,由用工单位一次性给予劳动者或其亲属赔偿,包括劳动者在治疗期间的费用(包括进行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以及所需的交通费等)和一次性赔偿金。其中一次性赔偿金按依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劳动能力鉴定等级来支付。《一次性赔偿办法》将伤残分为十个等级,按照等级以赔偿基数的16到1倍的计算赔偿金。②同时将赔偿基数确定为单位所在工伤保险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

(二)非法用工死亡的赔偿标准

非法用工造成劳动者死亡的,用工单位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同时,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一次性赔偿办法》增加了非法用工单位人员死亡赔偿的项目和数额,增加了丧葬补助金,提高了一次性赔偿计发的倍数,并将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死亡赔偿金计发基数由单位所在地工伤保险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改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非法用工单位员工死亡能够获得的赔偿。③

《工伤保险条例》对非法用工伤残的赔偿不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限制性规定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打击非法用工,规范市场秩序。《一次性赔偿办法》具体的规定了赔偿标准。这体现了立法者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但是,对非法用工伤亡赔偿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及对比后,笔者发现目前我国立法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制度设计并没有达到立法的预期,非但没有向这类群体提供恰当的保障,反而将他们置于制度保障的夹缝之中。3非法用工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次性赔偿办法》没有区分具体情况,对伤残赔偿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另外,表面上看是提高了赔偿数额,但是和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对比后不难看出,按《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赔偿标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赔偿是低于工伤保险标准的,这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原则不符的。

三、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上文已述,我国目前针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的赔偿办法规定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笔者建议从两个方面完善。

(一)区别非法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不同法律关系来确定赔偿标准

非法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的明确界定是确定伤亡人员赔偿标准的根本依据。根据《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非法用工单位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第二,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第三,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第四,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这四类非法用工单位形态不同,与劳动者之间法律关系也有差异,一次赔偿办法中将几种非法用工情形混合规定,造成不同属性的法律关系的混淆,使得伤亡赔偿的标准也不合法理。根据劳动合同法及民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法理,笔者试图对非法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定性分析。

1.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

按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营业执照是用工单位取得法律主体资格以及享有经营权、用工权的前提。我国采用申请登记的立法体例,用工单位需通过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申请而获得营业资格。未经依法登记的,无法领取营业执照,不能以单位身份从事法律活动,因而,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在此情况下,劳动者与出资人之间应属于雇佣关系。因此,当劳动者在工作中因事故遭受伤亡的,应由出资人等相应主体承担法律责任。

2.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

登记主管机关在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对其实施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一旦被吊销营业执照,则该单位将丧失经营资格,相应的也丧失用工权。但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单位在注销前还需依法进行清算,在清算期间其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依然可以在清算范围内从事一定的活动,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用工问题,此种情形下,由于主体资格的存在,其与劳动者之间依然应该界定为劳动关系,造成伤亡的,应按照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处理,而不应适用《一次性赔偿办法》。但是清算完毕,单位一旦被注销之后用工发生伤亡的则按照无营业执照的单位非法用工进行处理。

3.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

登记、备案的情形有: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这几种登记(备案)的撤销法律后果是不同的。撤销设立登记(备案)时从根本上否认了单位的民事主体资格的合法性,被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民事主体资格归于消灭,在这种情况下同样要进行清算,因此在此期间的用工造成伤残的,依然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清算完毕,单位一旦被注销之后用工发生伤亡的则按照无营业执照的单位非法用工进行处理。撤销变更登记及撤销注销登记(备案)的单位并不丧失法律主体资格,因此其有用工权,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属劳动关系,发生伤亡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

4.用工单位与童工的关系

无论有无用工权,一旦使用童工,都被认定为非法用工。童工不符合劳动关系主体的资格,因此童工和用工单位之间不能形成劳动关系,只能认定为雇佣关系。如在用工过程中童工伤亡的,按照《一次性赔偿办法》进行赔偿。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非法用工单位与其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两种法律关系。与非法用工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不应被剥夺工伤保险权,应当有权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只有与非法用工单位存在雇佣关系的劳动者,才适用《一次性赔偿办法》来处理。

(二)扩大伤亡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标准

按照《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非法用工伤亡的赔偿仅限于金钱赔偿。伤残的包括治疗费用和一次性赔偿金,死亡的包括丧葬费用和一次性赔偿金。对比赔偿的具体范围,针对非法用工伤亡的《一次性赔偿办法》是小于工伤保险待遇的。首先,《一次性赔偿办法》中治疗期间的费用包括,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以及所需的交通费等;而《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工伤治疗费用除此之外还包括康复性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继续治疗费用;其次,在劳动能力鉴定之后,非法用工性质的给予一次性赔偿金进行了断;而工伤保险待遇中除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按照伤残等级还享受伤残津贴、就业补助金等,死亡的,其近亲属将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外,还可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所以从赔偿项目和数额看,《一次性赔偿办法》并没有落实《工伤保险条例》“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的规定,而是降低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可以享受的待遇。

非法用工关系中的劳动者属于弱势群体,由于无法与其工作单位之间形成劳动关系,将被排除在工伤保险保障之外,这是不公平的。这些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力,与用工主体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用工单位的非法性并不属于劳动者应当审核的要件,实践中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往往是并不具有对非法单位辨别能力的农民工及童工,在其因工伤亡后又需承担不能获取工伤保险待遇的后果,这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对非法用工的打击。因此,我国对非法用工伤亡人员的赔偿应扩大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标准,真正的实现不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原则。

以上建议只是针对目前《一次性赔偿办法》中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赔偿标准的不合理之处提出的权宜之计。针对非法用工单位造成的伤亡赔偿标准,笔者一直持一种观点,即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出发,直接参照适用工伤保险赔偿标准。另行制定赔偿办法不仅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反而造成立法的不统一,适用上的争议,也是立法成本的浪费。

注释:

①《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第二条.

②《一次性赔偿办法》第第五条:一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6倍,二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4倍,三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2倍,四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0倍,五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8倍,六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6倍,七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4倍,八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3倍,九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2倍,十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倍.

③于欣华.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工伤事故赔偿法律问题研究——兼评《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总122).

参考文献:

[1]张立人.非法用工单位与其职工建立的是否劳动关系[J].中国劳动,2006(1).

[2]韩荣和.谈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的合理性[J].中国劳动,2010(4).

[3]于欣华.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工伤事故赔偿法律问题研究——兼评《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总122).

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非法用工伤亡赔偿制度之完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A820750)。

作者简介:柴丽(1980—),女,陕西白河人,法学硕士,许昌学院法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上一篇:一种集成安全测试的软件设计方法 下一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