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及产物p糖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6-30 05:27:23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及产物p糖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MDR)是目前肿瘤病人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有多种类型。本文对Mdr1基因及P糖蛋白(pgp)的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目前,化疗仍然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尽管化疗方案的改进及新药的使用,临床化疗效果越来越好,但仍然发现一些患者在化疗前后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化疗效果。研究发现,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是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多药耐药是指由一种药物诱发,对该药耐药的同时,对其结构和作用机制无关的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多药耐药的类型有多种。如Mdr1及其产物pgp的表达增高,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扩增或表达增加,DNA拓朴异构酶Ⅱ活性增高或性质发生改变,谷胱甘肽解毒系统酶活性增高等。本文就Mdr1和pgp的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1 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P糖蛋白(pgp)的生物学特性

1.1 Mdr1 MDR基因在人类有二种Mdr1和Mdr2,其中Mdr1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有关。Mdr2的功能尚不清楚,但Mdr1和Mdr2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人类Mdr1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含有28个外显子,内含子与外显子交界符合经典的A/G规则,全长为4.5Kb,含有一个开放读框,编码1280个氨基酸多肽,经糖基化后形成170KD的pgp[1]。目前对Mdr1基因的表达调控还处于研究之中。研究表明抗肿瘤药物、致癌剂、紫外线、热应激等都可使Mdr1基因活化,ras、raf、p53等癌基因也参与Mdr1基因的表达调控[2,3]。有人发现,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Mdr1基因的转录受Y盒转录因子(YB-1)的调节,而且YB-1的位置与Mdr1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在对药物敏感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YB-1位于胞浆中,而在耐药细胞株MCF-7中,YB-1位于细胞核中,因此认为YB-1也参与Mdr1基因的调控[4]。

1.2 pgp pgp是由Mdr1基因编码、其分子量为170KD、由1280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糖蛋白,由两个同源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的同源性大约为48%,每一部分约含有6个疏水跨膜区和一个ATP结合位点,通过ATP供给能量,将亲脂性药物泵出细胞外。在正常人体的肾上腺、肾、肝、结肠、胰及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Mdr1 pgp的表达,其生理功能为将细胞内的毒性代谢产物泵出细胞,对组织细胞起保护作用。在脑组织中,Mdr1 pgp对维持血脑屏障起重要作用,它可将内皮细胞中的异物(物药、致癌物等)排列毛细血管腔而保护脑组织。在正常人体的造血干细胞,T、B淋巴细胞,NK细胞上都有pgp表达,其生理功能仍不清楚,但研究表明pgp参与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细胞因子(如IL-2,IL-4,α-IFN)的输送[5,6]。Mdr1被克隆并发现在某些正常组织中表达后,人们就开始对肿瘤组织中的Mdr1进行分析。在肿瘤细胞中,pgp通过ATP供能,将长春新碱、秋水仙素、放线菌素D等药物泵出细胞外,导致肿瘤细胞耐药。

2 Mdr1和pgp的检测方法

Mdr1和pgp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蛋白质定法,包括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等。一类是mRNA测定法,包括Northen blot、Slot blot、RNA原位杂交法及RT-PCR检测法。

2.1 免疫组化法 常用的方法是免疫组化ABC法。冰冻切片常规处理后,与抗pgp的单克隆抗体孵育,然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孵育,再加亲合素-过氧化酶复合物孵育、洗片,最后用含0.03%-0.05%过氧化氢的DAB液显色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法是较传统的检测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不需要贵重仪器,且可分析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因此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由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且需要冰冻组织切片,因此1994年karoly等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创建了一种新的“免疫组织化学夹心染色法(LPS)”,此方法直接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细胞,经石腊包理、切片、过氧化氢处理后,与抗pgp的单克隆抗体JSB-1孵育后有序地加三层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抗体[第一层为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鼠IgG f(ab’)2,第二层为鼠单克隆过氧化酶 抗过氧化酶复合物,第三层为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鼠IgG f(ab’)2]的孵育、洗片、染色、分析结果。

LPS法直接取组织细胞固定,不需使用冰冻切片,且因增加了三层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抗体,使免疫染色密度增加,结果更清晰。由于JSB-1抗体对Mdr1 pgp具有特异性,与Mdr2 pgp无交叉反应,因此提高了LPS法的特异性。以往免疫组化结果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此方法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由于数学显微图像分析方法的应用,免疫组化结果可进行定量分析,使得免疫组化法更具实用性[7,8]。

2.2 免疫印迹分析法 粗膜蛋白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上,用抗pgp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同位素标记的兔抗鼠IgG为二抗进行免疫印迹反应,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此方法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反应,排除了其它蛋白质的干扰,但敏感性较低[11]。

2.3 流式细胞仪(FCM)分析法 取单个核细胞分装小管,加入荧光标记的抗pgp单克隆抗体进行孵育,用荧光标记的小鼠IgG作阴性对照,PBS冲洗除去未给合的荧光抗体后,FCM定量分析,以20%以上细胞染上荧光者判定为pgp阳性。FCM检测pgp,取材方便,可直接取肿瘤组织细胞,骨髓,还可取外周静脉血,操作简便、快速(每秒可测5000-10000个所要细胞)、准确,能对pgp进行定量分析,适宜批量标本检测,但由于仪器价格昂贵,目前只有少数实验室可进行FCM分析法[10]。

2.4 Northern Blot和Slot Blot检测法 用异硫氰酸胍溶液抽提细胞质中RNA,氯化铯溶液进行梯度离心,抽提的RNA经过变性、分光光度计下测定其浓度,电泳后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上(Slot blot分析法则直接将RNA点在硝酸纤维薄膜上),用50%甲醛、5×Denhardt’s、5×SSC溶液和DNA模板与放射性标记的Mdrl cDNA探针进行预杂交和杂交、放射自显影后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这两种方法检测Mdr1 mRNA较敏感,但不足之处是需要的标本量较大,且需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会引起同位素污染。

2.5 RNA原位杂交法 石腊包埋切片按常规处理后与放射性标记的Mdrl cDNA探针进行杂交,放射自显影后进行结果分析。此方法采用完整细胞作为测定对象,能分析Mdr1过度表达的个别细胞或细胞亚群,但系手工操作,较难掌握[10]。

2.6 RT-PCR检测法 提取样本总RNA,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PCR反应总体积一般为25μL,含0.1μg的模板DNA,20μmol/L,4dNTPS,Taq dNA聚合酶10×buffer 5uL,Mdr1基因上下游引物及内对照β1微球蛋白(β2M)上下游引物各20pmol。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后,紫外灯下照像,激光密度扫描仪定量分析。以β2M为定量内参标,以Mdr1/β2M的比值大小来代表Mdr1水平的高低。

RT-PCR产物的绝对定量很困难,因RNA的提取、纯度测定、cDNA逆转率和PCR扩增效率各个环节均影响Mdr1 mRNA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因此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设内对照,一般选择与Mdr1基因扩增动力学相似的β2M作为内参标,以Mdr1/β2M比值大小来衡量Mdr1水平的高低,从而消除上述因素引起的定量误差。由于Mdr1基因的多态性,在设计RT-PCR引物时要避开Mdr1和Mdr2基因结构的同源区,使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要使引物位于不同的外显子上,避免可能污染的基因组DNA扩增。RT-PCR检测法标本用量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同时可以避免同位素污染。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是造成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Mdr1/pgp的高表达又是MDR的主要机制。许多研究表明Mdr1/pgp与病人治疗结果密切相关,Mdr1阳性病人生存期短,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因此,Mdr1/pgp的分析可作为癌症治疗结果的预测指标,也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因此,Mdr1/pgp的检测有其重要性。Mdr1/pgp检测方法有多种,各具其优缺点 ,对于高表达的Mdr1/pgp各种检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对于低表达的Mdr1,采用RT-PCR检测所得的结果较可信。由于RT-PCR检测方法标本用量少,敏感性高,在引物设计时,若避免与Mdr2基因结构的同源区,具有较高的物异性,同时又无同位素污染。因此,RT-PCR检测法是目前检测多药耐药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Chang J C, Douglas Kazumits U, et al. Journal Biological chemistry,1990;265(1):506

2 Uchiumi T, Kohno K, Tanimura H, et al. Cell Growth differ,1993;4(2):147

3 Hu X F, Slater A, Wall D M, et al. br J Cancer,1995;71(5)931

4 Bargou R C, Jurchott K, Wagener C, et al. Nat Med,1997;3(4):447

5 Karoly Tm Mary M V, Nanct S, et al. amer J Pathol,1996;149(3):385

6 Drach J, Gsur A, Hamilton G, et al.Bloood,1996;88(5):1747

7 Soeni Y, Virkajarvi N, Raunio H, et al. J Clin pathol,1996;49(6):470

8 Karoly T, Mary M V, Nancy S, et al. amer J Pathol,1994;144(2):227

9 Charpin C P, Vielh D, Devictor B L, et al. J Nat Caner inst,1994;86(20):1539

10 Cynthia E, Herzog J B, Trepel L, et al. J Nat Cancer inst,1992;84(9):711

上一篇:SO2致CHL细胞氧化损伤及VC保护作用 下一篇:致病性猪沙门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的PCR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