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衔接

时间:2022-06-30 05:06:53

学校德育工作的衔接

学校德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网络,其系统具有整体性、整合性和动态稳定性三大基本特征。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构建学校德育系统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坚持等级系统和系统发展原则,做好学校德育的衔接工作,以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

一、社会、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做好环境衔接和次序衔接,实现整体运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是构成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因素系统。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讲,社会、学校、家庭无疑是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这三方面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据了解,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活动的时间不低于6小时,在社会上活动3个多小时,其余时间在家里,这样,三个环境因素中的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德育工程的断层现象。因此,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须有机配合协调一致,做好学校同社会、家庭的衔接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系统,形成一个“教育环”“德育网”,这样,作为主渠道的学校德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且富有成效。

1.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乘虚而入,给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压力的同时,社会上在德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有条件从事德育的机构不仅不积极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的义务,反而以营利为目的,出版发行一些有害于青少年的书籍、音像制品。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通常称为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一种民间协调性机构,如,我校与华安县关工委、华安消防大队结成共建单位,定期交流经验,开展德育知识和法制知识的讲座,并与华丰派出所结成对子,让派出所的民警定期给在校后进生进行法制教育并进行军训,切实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取得良好的功效,弥补学校德育的不足。

2.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通过这几年的调查表明,家庭有缺陷的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率的35%。如,目前发生在华安县城的几起摩托车盗窃案都是由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共13人,其中辍学学生5人,家庭有缺陷的学生6人,在校生7人,在校生中父母在外工作的3人)实施。这至少说明家庭、学校在对青少年影响方面的方向、内容不一致和彼此脱节才会产生这样的严重后果。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子女溺爱、娇生惯养往往也会冲淡甚至抵消学校德育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必须处理好学校同家庭的关系,做好衔接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培训班,并且做好家访工作。我校创立“一记”“二册”“三访”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家访作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突破口,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当然,这些工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二、完善学校德育衔接框架,建立校内德育体系

1.搞好时段衔接。中学德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阶段性,以初中德育为例,初中各个年级对他们进行的德育内容的重点和要求既有不同又前后衔接。如,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一般都有从头开始和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但他们来自不同学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和习惯不同,人际关系处于自发的松散状态,容易形成自发的“小群体”。据此,对初一学生要着重抓好入学教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初二学生的生理处在青春萌动期,学习课程门类增加,负担较重,为使他们顺利度过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危险期”,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法律常识教育。初三学生面临未来升学或就业的选择,其分析判断能力、自制力都有所增强,要重点对他们进行升学和职业指导教育,使他们明确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前途的关系。可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折时期,也是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来说是一个自觉的阶段。因此,对中学生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其侧重点在于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奠基,目标是培养“四有公民”。

2.搞好部门衔接。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效果取决于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配合,单靠思想政治课这一主渠道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必须协调好校内各部门的关系,沟通各种德育渠道。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要改变德育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状况,近年来,我校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建立德育工作责任制,校级领导挂钩年段,中层领导挂钩班级,政教处主管、班主任抓具体工作,学科老师配合抓,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形成“人人愿意抓,事事有人管”的格局。在具体运作上,建立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一组三线”的教育运行机制。“一组”就是以校长为首,由校党改领导、队团干部、教导主任、班主任参加的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三线”即一线由党支部、政教处、学生会的负责同志及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二线由教导处、教研组及科任教师等组成,负责抓学科德育渗透;三线由总务处,校办工厂、食堂、小卖部、学生宿舍管理部门的同志及勤杂工等组成,主要负责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各个环节德育的有机衔接。

3.实现方法衔接。一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的,从总体上说,前述校内运作体系的建立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关系的构建,都可以算作是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这里讲的德育方法的衔接,主要是指不同年龄阶段德育方法的区分和衔接。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做到方法上的衔接。从幼年到少年的过渡,其德育途径应由情境性教育向有系统的教育转化,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其德育方法是抓好从偏重行为到偏重思想,并且向自主教育过渡。

上一篇: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