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6-30 05:06:17

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初步具备行业规模,如:我国一体两翼担保体系,即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担保机构,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高增长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较高的效率、灵活的组织形式、较高的创造性和临近市场的优势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佼佼者。在有效地利用地方性资源、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吸收众多劳动力就业以及在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资产、资本金、营业规模等方面相对偏低,而人员规模偏高,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本国情。 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当今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和多种矛盾的交织,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大多数发达国家均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主要包括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建立为中小企业进行外部性资本融资的市场——第二板块市场、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等。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政府已明确提出并要求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提出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表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进入快车道。

一、培育、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信用担保是由专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由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在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时由担保机构代为偿付的一种信用服务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的问题,当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各国开展信用担保的情况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信用担保体系越完善。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营咨询业务,目前已有近4000名职工,在全美有2000多个分支机构,1995年担保贷款60000余项,总金额达99亿美元。日本共有52家信用保证协会,160多个支店所,从业人员6000多人,1994年在保项目344万件,在保金额27475亿日元,全日本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型企业通过信用保证协会融资,担保融资金额占融资总额的7.5%。 除了美国和日本外,其他所有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均有类似的政策性机构为中小企业信用提供担保服务。同时,为了保障担保业务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每年都要为担保机构注入部分资本金,担保项目的最终赔付也由政府承担。另外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较为健全,在诸如对企业信息披露、经营状况公开、财产抵押及处分、争议解决、欺诈处理等方面都有完备的法律和诉讼渠道,这就为担保机构进行项目评价、保证业务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的历史难题,激活中小企业;同时还可以分散银行风险,优化银行资产质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担保业正由试点向行业发展,并具有以下五大特点: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但保额不大,户均资本金不足3000万元,资金实力决定了其信用能力较低;机构以公司形态为主体,非政府出资占主体;担保机构在城市相对集中,但放大倍率偏低,再担保业务开展较落后;机构均以担保为主业,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主题;机构代偿率和损失率较低。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了“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体”指主体模式强调多元化资金、市场化运作、绩优者扶持;“两翼”指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作为补充;“三层”指中央一级,省(区、市)一级,地市一级。

到 2002 年,我国28个省区和直辖市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工作,济南、长春、抚顺等 70 多个城市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再担机构,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一批104个试点担保机构中,59 个为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7个是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38个属于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符合试点条件的商业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这些试点担保机构分布在 22 个省、自区、直辖市,共有900 名从业人员,到位担保资金 31亿元,已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种有制的城乡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用担保 60多亿元。各地参加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协作银行 (分行、支行)第一批共有229个,国有商业银行占 63% ,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社占37% 。

三、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担保资金规模与中小企业实际贷款需要偏离较大。多数担保公司仅仅依靠自身担保费用和担保基金的利息收入,实力薄弱,再加上受到政策的限制,所以提供担保的期限短、数额小,很难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需要。

其次,有一部分担保公司仅仅是行政产物,不具备法人资格,只承担担保责任,不具有追索企业抵押资产的权利。担保公司与银行承担的风险不符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商业银行属于一级法人,信贷管理规定100 %的全额担保,包括担保贷款的本金、利息、罚息和一切违约责任。这显然与国际惯例有很大的差异。

另外,诸多地方尚未建立担保代偿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分散和转移能力差,限制了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开拓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路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信用担保体系的成功经验,我国信用担保业务必须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中小企业信用保证的有效运作应以政府支持为后盾,以金融机构为基础,建立起担保法体系和再担保体系。

(一)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的政府财力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如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力充足,远远超过地方政府,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60%以上。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吃饭财政,而且政府的财政收入比较分散,中央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因此,可以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担保重点应有所不同。中央政府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办法,重点对一些特殊项目以及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对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担保计划提供再担保;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中小企业的特点,确定地区扶持重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的资金有限,仅靠政府的担保基金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因此,不仅要开展政府出资的担保,更要鼓励中小企业的互助担保基金和商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政府有重点的为民间机构提供再担保,用政府的担保基金调动民间担保机构的积极性。

(二)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受保企业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时,必须先为企业代偿银行贷款,再向企业行使追索权,因此,担保机构必须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和资本补充机制。首先要实行担保控制。一是贷款担保放大倍数,以贷款资金放大4~5倍为宜;二是单个企业的贷款担保额掌握在担保资金的5%以内,最高不超过10%。其次,应当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业务的进展按比例逐步提取准备,用以冲抵代偿支出和弥补呆账、坏账损失。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只靠收取少量担保费,根本无法维持担保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应当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对于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财政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比如对于代偿期超过两年,且债务人确实无力偿还,或其他因素导致债务人不可能偿还债务的担保代偿项目担保机构提出申请,由主管机构审议批准后核销,核销后的代偿资金应按全额或一定比例补偿。财政为担保机构出资补偿担保机构的部分损失,看起来增加了财政支出,实际上通过担保机构商业化运营,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使众多的企业增加效益,会增加更多的财政收入。

(三)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促进担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要靠内部资金运作和政府财政资金补偿机制。为了能够及时代偿,担保金的运用要保证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目前有关管理规定要求担保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由于利率较低,资本运用难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与其让担保机构私下到资本市场上运作资金,还不如明确规定允许担保机构

按照合理投资组合,提高资本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性。同时担保机构要采取多种风险分散机制,如采取债转股办法,使代偿债权变股权。

(四)按商业化原则运作政府出资的担保基金

担保机构由于资本金和补偿金大都来自财政,因此,地方政府主客观都有行政干预的可能。为保证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转,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的作用要有长远认识和金融风险意识,要认识到财政出资建立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能涵养税源,所得大于所出;要认识到担保机构面临着潜在的较大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与政府、社会、人民利益息息相关;要认识到政府干预产生的不良后果,最终还得由政府承担。为此,在现行体制下,政府应委托专业机构担保。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政府直接干预,按市场机制运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专业人员,减少担保失误。如欧洲共同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欧洲投资公司来运作,政府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信任委托关系,政府与担保机构签订协议,明确担保对象、资金用途、成本和损失分担原则及资金注入方式等。

(五)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使信用担保机构有法可依

我国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担保机构的资格认定、准入制度、行为规范、法律责任、风险承担等方面做出规定,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法可依,能依法规范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考虑制定实施中小企业银行管理条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条例及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条例和制度、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有关法律制度保障下得以完善、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鹏,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3);

[2] 张海鹰,全国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状况和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4,(7);

[3] 吕薇,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比较研究 [J],上海投资,2002,(7);

[4] 费鹏,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与完善[J],商业研究,2003,(9)。

上一篇:有关“风险自负原则”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新形势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