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示—推理模式原理与交际意图的解读

时间:2022-09-01 06:34:53

明示—推理模式原理与交际意图的解读

摘 要:纵观目前国内外语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领域——翻译、文化或跨文化研究、语用学。其中翻译研究占很大比例,语用学占较小比例。本论文试图对《红楼梦》中的宝黛对话进行语用分析,属微观层面研究,试采用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的明示——推理模式原理对宝黛对话进行研究,探究其交际意图。

关键词:交际意图;明示;推理;《红楼梦》

1、引言

斯珀伯与威尔逊认为交际的成功不在听话人辨认出话语的语言意义之时,而在他们从话语中推断出说话人意义之时。事实上,“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因此,完整的交际过程应该是“明示”加“推理”的过程。

本质上说,交际大多是有意图的,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并理解说话人真正的但有时隐藏着的意图。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意图可以分为两类: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使一系列假设对听话人显明,交际意图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互明说话人的某种信息意图。交际意图才是其真正的意图,即实现某人的信息意图的意图。说话人的意图一旦实现互明,交际便成功。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生动的语言学教科书,其中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对话又异常精彩纷呈,因此本文便以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的明示——推理模式为理论框架,对宝黛对话进行了讨论,探讨了二人丰富的对话背后隐藏的真正的交际意图。

2、小说对话、明示—推理模式原理与交际意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对话的语言。小说语言大致有四种作用:揭示人物特性、推动情节发展、描述客观环境以及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相互关系。事实上,“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方式使其信息意图显映;“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对说话人意图中显映的证据进行推理。因此,完整的交际过程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即“明示”加“推理”的过程。本质上说,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斯珀伯和威尔逊把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提供交际内容;而后者提供交际目的。“成功的交际只需要有交际意图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当且仅当信息意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互明的,或当且仅当实现了交际意图,说话人才能成功地进行交际”(何自然,冉永平,2006)。因此,我们可以说,明示—推理模式原理可以用来解读小说对话中的交际意图。

3、宝黛对话交际意图的解读

《红楼梦》中宝黛对话的意图各不相同。当他们和众人在一起,比如起诗社作诗或聚众取乐时,对话往往简短明了,且多倾向于传达信息意图。但是当他俩私下相处时,我们就格外需要挖掘其交际意图,只有这样,他们对话的真正目的才能够被理解。下面我们就来分类举例说明宝黛对话的交际意图。

3.1 宝玉对黛玉关心体贴的交际意图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晓得贾宝玉是个“情不情”的多情人, 他几乎对所有女孩儿都有情、都关心,更何况是对他的最爱林黛玉。下面我们便来举例说明宝黛对话交际意图中所体现的宝玉对黛玉的关心体贴之情。

例1:第25回 林黛玉只当烫的十分利害,忙上来问怎么烫了,要瞧瞧。宝玉见他来了,忙把脸遮着,摇手叫他出去,不肯叫他看……知道他的癖性喜洁,见不得这些东西。林黛玉自己也知道自己也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他嫌脏,因笑道:“我瞧瞧烫了那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 一面说一面就凑上来,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问他疼的怎么样。宝玉道:“也不很疼,养一两日就好了。”林黛玉坐了一回,闷闷的回房去了。

宝玉的脸被腊烫伤后,黛玉来看他,想看看他的伤。宝玉先是不让她看,这是因为他知道林黛玉癖性喜爱洁净,见不得这些。而后面又说他的伤不疼则是因为他不想让黛玉为他担心,怕影响黛玉的心情和健康。而黛玉非常了解宝玉,自然知道他的交际意图,这样宝玉的意图便成了互明,这也是她仍然闷闷不乐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宝玉对黛玉了解之深,爱护之切,而他对黛玉的关心体贴之情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3.2 黛玉对宝玉嘲弄挖苦的交际意图

与贾宝玉的“情不情”截然相反的是林黛玉的“情情”,黛玉是真心喜欢宝玉的,而且就喜欢他一个。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女子要内敛,要矜持,不允许女子对心仪的男子有所表示,尤其是在他人面前。因此,黛玉连“吃醋”都不能明着吃,只能拐弯抹角地嘲笑宝玉一番,真是极尽交际意图之妙用。

例2:第8回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此番对话堪称经典。当黛玉进入宝钗房中瞧见宝玉的时候,她的第一句话是“嗳哟,我来的不巧了!”这句话向听话人提供了一种明示信息,看上去说话人的意图被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不过黛玉又加了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因为“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这些话语绝不能单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也不能把它们当作信息意图。实际上,说话人黛玉想要表明的意图看上去简单实则相当模糊,她的意图并不是告诉大家她来得不是时候。她的信息意图可以作如下描述:她要对宝玉、宝钗二人表明以下假设——来得不巧,她希望宝钗这里既不太冷清也不太热闹。她的交际意图可以从后文宝玉的回答中显映出来,“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可见宝玉已经准确把握了黛玉的真正含义,这样,说话人黛玉的交际意图变成了互明,交际也因此而顺利进行。交际意图是说话人的真正目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此处,黛玉说这些话是因为她不高兴甚至对宝玉单独呆在宝钗房里的行为有些儿醋意。只有把握了其交际意图之后,才能领会到她的嫉妒之情。

例3:第19回 (黛玉)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宝玉笑道:“方才求饶,如今更说狠了。”说着,又去伸手。黛玉忙笑道:“好哥哥,我可不敢了。”

宝玉腮上有块胭脂,黛玉拿手帕给他擦拭,宝玉便闻到了她袖中传出来的“奇香”。黛玉冷冷说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在此,黛玉并非抱怨她没有哥哥或弟弟,亦非不满她只有“俗香”,而是借故嘲弄挖苦宝玉和宝钗。她的交际意图被宝玉准确把握,因此宝玉说:“只我说一句,你就拉上这么些……”黛玉的交际意图便互明了。紧接着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便发生了。黛玉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被这个问题弄懵了,一时回答不出,因为他把她的话语仅仅当作信息意图来理解。黛玉下面的话便揭示了她的深层含义:“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这下才抓住了她的交际意图:原来林妹妹又在变着法儿嘲弄他啊。在此部分中,黛玉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嘲讽了宝玉两次,而这正是她的交际意图之所在。

3.3 宝玉向黛玉表明心迹的交际意图

在封建社会中,即便男女双方相互爱慕,也不能直接向对方坦露心迹,这便决定了宝黛这对恋人只能相互试探和猜忌。尤其是以林黛玉的身份、地位、教养,爱的坦白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亵渎,是“欺负”她,太伤她的自尊心了。因此,宝玉对她的示爱方式只能是间接的、侧面的。即便是这样,黛玉还是不能接受。

例4:第23回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黛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中最美的画面。宝玉是忘情也好,是有心也罢,反正此情此景下,面对心爱的女孩林黛玉,他脱口而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本来是《西厢记》中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情表白。从信息表层来看,宝玉仅仅是在背诵诗文,但是敏感的听话人黛玉却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他是借诗文来对黛玉表明心迹。这样,宝玉的话语便成了互明,其交际意图也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宝黛曾经共读《西厢记》,黛玉仍然责怪宝玉专拣张生的轻薄话取笑自己,欺负自己。而宝玉呢,有意无意地对黛玉“撒野”之后还不够,竟然不失时机地当着黛玉的面对她的丫鬟紫鹃进行“暗示”。且看下面的例子:

例5:第26回 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倒碗我吃。”紫鹃道:“那里是好的呢?要好的,只是等袭人来。”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鹃笑道:“他是客,自然先倒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在这段对话中,宝玉引用“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句话便把其信息意图显明了——开紫鹃的玩笑。从说话人宝玉的角度来看,这是明示;听话人黛玉却从中推断出了宝玉的交际意图——这里,贾宝玉自比张生,把林黛玉比成崔莺莺,紫鹃比作红娘,实际上是在向黛玉进行爱情的突袭。宝玉爱恋黛玉,他是借此话向黛玉坦露心迹,且希望与黛玉有个美好的未来,这是他的真正目的,也是其交际意图。

3、结论

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都存在意图。意图分为两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纵观一部《红楼梦》,宝黛对话内容丰富多采,意图各不相同。当他们和众人一起吟诗作赋或取乐逗笑时,对话往往直接简短,多倾向于传达信息意图。但是当他俩私下相处,尤其是当黛玉意欲嘲弄宝玉或者宝玉试图向黛玉表露心迹时,我们就格外需要挖掘其信息意图背后的交际意图,只有这样,宝黛这对情感“冤家”对话的真正目的才能够被理解。其实,拥有交际意图的对话不易理解,其深层意义往往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多加思考以便发掘出说话人真实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Brown, G. &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Grice, H. 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Gumperz, J. J. Discourse Strategie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Levinson, S. D.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6]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7]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9]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10]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11]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孙爱玲.《红楼梦》对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张德禄.论语言交际中的交际意图[J].外语学院学报,1998,(3).

[14]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上一篇:略论施工安全监理 下一篇:浅谈冬季施工技术及主要施工工艺